《中國班主任研究》第二輯“聚焦班主任發展”讀后感之七:
? ? ? 讀《論班主任的話語系統更新》有感
今天閱讀的是李家成教授的《論班主任的話語系統更新——基于對S市D區四位年輕班主任的研究》,從2016年底認識李教授開始,真的覺得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明顯的改變。李教授總是能用真實又扎實的研究告訴我們,什么是班主任的智慧。
這篇文章挺長的,但是看的卻真的是意猶未盡,讀起來暢快淋漓。記得李教授也曾經對我和藍老師進行一次專訪,在不斷地與這樣的群體合作發展的過程中,真的會讓自己開始反思班級建設與自我的發展。
一、班級建設現狀
不得不說,文中對于三位年輕班主任對于班級的“散亂無序”狀態感同身受。雖說不是年輕的班主任了,也不是沒有參與新基礎教育的改革研究,但是對于班級的現狀總會有些力不從心。
1.學生參與領域多,收效微
班級中的大多事務與活動都會交由學生完成,如假期的重建,如班級日常的生活管理,班級中班干部人數占了三分之二,班級活動也可以算是豐富多彩。但每次活動或每個崗位都會出現總是需要老師帶著走的情況。班級組隊建設主要還是以座位編排,大概與書中所提相似,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從收發作業方面看,全班分為八個小組;從課堂討論方面看,全班分為十個四人小組。大組有指定的組長或負責人,四人小組卻沒有。
2.學生參與的量大,但主動性差距大
在學校,在假期學生參與活動,主動發起活動的數量大,但總體感覺主動性不夠。總是抱著因為老師布置任務的心態去完成,主動完成的孩子有,但不多。能主動發起并組織完成的,總能認真地做好,并收到很多的效果,但是其余跟風的孩子總顯得有些被動,發展意識不明顯。
3.學生參與的狀態:三分鐘熱度
相比日常學習,學生對于班級生活、班級建設、假期重建更感興趣,參與的熱情也相對比較高,但是總體現出先熱后冷的狀態。
每天的值日班長,不能按時安排打掃任務,對于自己負責的擦黑板等工作也是“丟三落四”,除了每天檢查眼操,帶好路隊,似乎其他事都不是自己做的。
班級中的班干部,雖然一開始是競爭上崗的,在競選時都講清了工作的職責與任務,并都能承諾自己能做好。但是總是會開始的一兩周都搶著干,到后來崗位如同虛設。
而自己也是覺得有人干就好,真的發現沒有按要求做好,批評一通也就過去了。所以班主任工作也是做的比較被動。
思考再三,還是覺得班級建設需要的是更多的引導與規范建設,或許還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班級、研究學生入手。
二、自我發展的現狀
1.關于思考。
工作整整20年,之前的17年,總在做,在實踐,極少思考自己為何而做?在鄉村教學的九年時間里,大多的經驗都是從同事那里習得的,更多的是借鑒。自認為自己當班主任不錯,成績也有,材料一大堆。在鄉村小學時就被評為縣優秀班主任。可自己總覺得過于表面,任何活動都是為了事而做,并沒有過多思考它的教育價值與導向。而這一年的實踐讓我開始學會真正的思考。思考這樣的方式是否合適于自己班的孩子,思考不同時代不同班級不同學生,是否該采取同樣的教育教學方式。開始試著真正地立足于自己面對的學生來深化班級建設。而非完全的借鑒。我開始越來越能靜下心來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之路,思考眼前孩子的所需所求的發展。
2.關于有效地與學生合作。
以往的活動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我布置你來做。學生大多聽從服從的較多,難得放手也顯得過于拘謹,主動性不夠。所謂的合作也只是表面,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而現在,所有的活動,都立足于每一個學生,有活動前的問卷,有活動過程的引導與協助,有活動后的反思,這里的反思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學生的。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發展,真正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在今年寒假的小隊活動中,小何同學所組建的團隊,分隊、設計隊旗、組織策劃、過程記錄、分享收獲。所有過程都由他們自己完成,而我只作為補充,協助完成。
3.關于合適地與家長溝通。
與家長的溝通更有方向感。在李家成教授的《家校合作指導手冊》中有提到許多家校合作的方式,而在實踐中,我們往往很難把握與家長交往的度,近了容易過多干涉,遠了容易產生誤解。當我自己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思考,當我自己開始更科學地解讀家長與老師的關系時,一切都變得合適。我有一大波朋友似的家長,他們不僅僅是支持我的工作,更多的是理解,理解我更合理的教育教學,當他們看到孩子的成長時,自然也就毫無保留地選擇相信我。我一直認為作為老師,不應該過多的干涉家庭教育,我們可以選擇更多的溝通方式,而非定要轉變他人的教育方式,學校與家庭可以融通,這需要我們恰切的溝通。
4.關于從他人的文章中讀到自己的實踐體現。
關于閱讀,其實我一直都是不喜歡的,總覺得太累,不是看書太累,而是要讀懂讀透太累,于是以往都是需要寫文章了,臨時抱佛腳式的閱讀。而這一年,嚴格說這半年,我開始逼著自己閱讀,開始逼著自己寫讀后感。慢慢地,我開始覺得其實所謂的專著讀著也是很有意思的,漸漸地,我開始從文章讀到了自己,自己的實踐如何歸結為理論,從理論中是如何產生實踐的?我開始思考更多的是,我的實踐是從何而來,我的教育價值在何處?
5.關于關系建構
李教授總會提“影響你的關鍵人是誰?關鍵事是什么?關鍵的書又是什么?”我想在這成長的快三年時間里,李教授、雷所與還有研修群里的每一個優秀的老師們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多的是身邊的伙伴們,他們總會無條件的支持與包容。
近三年雖然閱讀的書籍不算多,但是自己開始閱讀專業的書籍。如《中國班主任研究》、《孩子們,你們好》《家庭教育合作手冊》《新基礎教育指導手冊》等。不同的班主任視角,感受到了作為老師的不同視野。我們可以不僅僅從事教學,我們還必須學會結合實踐去研究去思考。
三、對未來發展的期待
李教授總會提醒我們:
1.沒有投入,就不會有新的思考,就看不到發展,就不能有發展的臺階。
2.希望有更多的嘗試,通過嘗試尋找結合點。如:個體的角度,談嘗試,一年級的班級工作如何開展等等。
3.這個階段的研究可以總結,可以整理,可以概括。現階段的研究需要深入要有思考。
4.在我們的交往中需要共同的閱讀,共同的實踐,共同的研究。
5.而我們以后的角度,合作研究的角度可以更多元。如一年級生長型班級的成長,強化探索,形成新的班主任策略。
6.多接觸不一樣的人,多閱讀不一樣的教育專著,多與伙伴們一同研究。我們的研究可以是學科和班級工作的整合,班級工作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或是更多。
7.期待有更多自己的意識的覺醒。
總有人說,工作就是工作,不要帶回家,不必如此認真。但是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那么我們如何發展。還有人說,發展不發展,別人看不到,又不會多一分工資,何必?但是如果我們都如此的現實,那么我們的孩子何以發展。說老師平凡,確實平凡,因為沒有看似光鮮亮麗的色彩。說老師偉大,確實偉大,總在為著別人的孩子而付出自己的努力。我永遠相信,只要堅持去做,總會有收獲,無論成功與否,總會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