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說: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海德格爾說:人要學會詩意的棲居。
我也長久的以為,人生在世,必是要追求一些美的存在。也就是,我很贊同”詩和遠方“對人類的意義。畢竟這是人與動物唯一的區別了。
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過好”眼前的茍且“是追求“詩和遠方“的最大前提。
甚至有的人開始舍本逐末,于是,追求詩和遠方便成了一些生活失意者們最佳說辭。
1
生活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洗衣、做飯、租房、買房、裝修、戀愛、工作、柴米油鹽、人際關系、衣食住行、生娃養娃、婚喪嫁娶、生老病死……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所有這些,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生活瑣事“。也許這也正是,很多人眼中的”茍且“吧。
但是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這些你不屑一顧的“茍且”里,任何一點做好了,也是一門不錯的營生,能讓你過上足夠體面的生活。例如提供洗衣服務的e袋洗、讓生活更便利的58、前些年賺的盆滿缽滿的房產中介、解決婚姻情感問題的心理咨詢師、甚至高薪難聘的家政月嫂…..
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們花心思去經營,也值得我們花心思去經營。
所以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另外,“眼前的茍且”們大多都是實實在在的事兒,任何一樣處理不好,往往就會直接影響你的生活。例如,洗手間下水道堵了,你要么自己會疏通,要么就要請專業人員來疏通。總之,你必須要馬上處理,要不然它會立刻讓你難堪。
而”詩和遠方“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除了生活瑣事之外的東西。例如,在閱讀文學作品中需找精神源頭,在萬水千山走遍中尋找真實的自己。等等。總之,它是一些看起來比較”虛無縹緲“的東西。
但你又不能說它不重要,相反,它往往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面對選擇的態度、甚至決定著一個人的三觀,進而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品質、生活軌跡。所以它是極其重要的,只不過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而已。因為它往往是默默無聞、潤物無聲的。以至于對于大多數窮怕了之后突然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來說,面對它時,顯的很茫然。對于那些企圖過詩意人生的人,要么羨慕、要么鄙夷。找不到一種合適的態度。
其實,“詩和遠方”與“眼前茍且”一樣平常,都是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大可不必如此在意。就像人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有的人三天不讀書,就覺得很空虛,一年不出去旅行一次,就覺得人生無味。他們需要這樣的生活方式,就像你需要吃面條時拌上老干媽一樣稀松平常。不必標榜、也無需詆毀。
但是平心而論,人的內在,還是要有一些“詩和遠方”的精神的。哪怕你不愿把它表現在你的生活里。
有的人,活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像是拉磨的驢子,終生忙碌于”眼前的茍且“,這種忙碌或是出于被迫、或是出于一種無意識的慣性。總之,他們的生活里完全沒有一絲”詩和遠方“的意味。你會覺得,他們活的很無味,就像上了弦的機器一樣。你覺得人生不應該這樣度過,盡管大多數人過得就是這樣一種生活。
有的人,天天喊著”詩和遠方“,生活卻過得一塌糊涂。他們對”眼前的茍且“,對”生活瑣事“不屑一顧,他們認為人生在世應該活的有詩意。沒錯。但是人性悖論就是,它是獸性與靈性的結合體,沒有什么是絕對正確的事。所以,”眼前的茍且“都過不好的人,他們也往往得不到“詩和遠方“。他們常掛在嘴上的”詩和遠方“不過是一種逃避艱辛生活的借口罷了。他們內心也并不感到快樂。
這兩種極端的生活態度,顯然都不可取。
2
提到”詩和遠方“,很多人會想到風花雪月的大理。
最近,我在知乎上關注了一些關于“定居大理“的話題。
有個回答分析的很贊,他說定居大理的人,除了本地人之外,大體上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老外。(去過大理的同學都知道,那里居住著很多老外,大理在國際上知名度很高),以歐洲的背包客居多,其次是留學生。他們之所以能在大理瀟灑的生活,多半是靠著領取政府的救濟金的,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你別看在歐洲當地可能低到塵埃里的救濟金,拿到天朝換算成人民幣就是10倍的關系,在大理可以生活的很滋潤。(沒辦法,民選高福利國家就是這么變態)。他們似乎直接跳過了”茍且“直接就”詩和遠方“了。誰知道呢,也許他們也有自己的”茍且“吧。
第二種是國內的中產階級。他們大多在北上廣深工作多年,有了較多的資金積累與經驗積累,多數也屬于精英階級了。厭倦了大城市的緊張和喧囂,跑到大理麗江這樣的城市換一種生活方式。大理很多小酒店、小客棧就是這樣的人開的。他們在這里的收入也許并不比在北上廣深上班打工少哦。這部分人是從”眼前的茍且“里涅槃重生的人。是值得我們贊許的。
第三種就是國內的各種文藝小青年們。或是厭倦當下的生活,懷揣一種美好生活的情懷,或是受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蠱惑,在沒有什么積蓄的情況下,跑到大理尋找自我的。當然,等他們花光了身上的錢,就回去該干嘛干嘛了。這部分人,不屑于”眼前的茍且“,也得不到”詩和遠方“。當然,人在年輕時,到處走走看看,總是好的,短暫的gap或許會讓他們更加明確以后的人生方向。這是很贊的,無可厚非。但唯一不可取的就是,人到中年了還無所事事的晃悠,這是不值得鼓勵的。
3
年輕的時候,為了對那些不屑于”詩和遠方“的人表示不屑,我也曾經執著于”詩和遠方“,不屑于“眼前的茍且“。
碩士畢業那年,一個人跑到云南,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西雙版納走了個遍。一圈下來,感覺最喜歡的,還是大理。沒有麗江那么商業,沒有里拉那么偏涼,是一個安安靜靜的、恬淡舒適的,很適合生活的小城。騎單車環洱海時,邂逅了幾個獨自旅行的朋友。這么些年過去了,也偶爾聯系,他們(當然包括我)也都在各自的”茍且“里翩翩起舞。
但我的心境卻與那時,大不相同。生活里自有茍且,茍且里也自有詩意。
一切的一切,只取決于你的心,和你的錢袋。如果你的心里在意的是生活的刺激與便利,那么大理這樣的小城你去旅游沒問題,真要讓你在那生活個一年半載,你會受不了它的單調與乏味;如果你更在意的是內在的生活品質,更喜歡慢一點的生活節奏,對物質并沒有太高的要求,那么大理很適合你。
但不管你在哪生活,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即使是在一個再美再美的城市,恐怕你也無心感受他的美,你感受的多半是生活的窘迫。除非,你擁有一顆超脫世外的藝術家的心。如果你是這樣的藝術家,也就不會來看這篇文章了。
所以,為了你的”詩和遠方“,珍惜現在的”茍且“吧。畢竟,它才是通往詩意生活的必經之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