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一篇 博客天下 的采訪文章 《農村學生考上北大清華又如何》,看完之后,心中感慨萬千,更多的是不是滋味。
農村孩子往往帶著一家人的期望,在艱苦的環(huán)境和匱乏的教育資源中斬荊披棘,才從全國上千萬的學子中,被高端學府青睞。文中幾個從農村來到北大的學生都表示,高考的高分只是讓他們進入了大學的校門,進入學校后跟城市里長大、衣著時尚,見多識廣,才藝滿身的同學相比,那道心里上的落差帶來的自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適應愈合,這還不是最關鍵,靠成績的他們在各門功課上因為許多資源的匱乏,讓他們聽不懂老師純正的英語,而自己濃厚家鄉(xiāng)口音的英語讓人嘲笑,不會制作PPT,許多課會聽不懂。這讓原本就自卑的他們更加難找到最后自尊的支撐點而消沉下去。
能戰(zhàn)勝這些困難的農村學生在畢業(yè)時也會因為資源沒有城市學生那么多,就業(yè)也要費更多努力。城市學生因為父母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能給與孩子好的規(guī)劃和建議,而農村學生的父母能供出一個大學生就已經很吃力了,都指望孩子早點找個工作改善家庭狀況。農村學生因為學習工作都要考慮家庭的情況,很多時候施展自己的時候會縮手縮腳。
現在很多高校提高了面對農村學生的招生計劃,但從一開始的教育資源都不平等的農村孩子,能夠在高端學府找到自己的位置嗎?
這讓我連想到前段時間看到的兩個事情。
一個是電視上的采訪,一位大學畢業(yè)生沒有去找工作,而是到一個海邊以藝術為特色的民宿里做沒有工資的藝術創(chuàng)作。所謂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幾個類似的人趁閑暇時間到海邊撿一些廢棄物,再做成裝飾品。記者在采訪其中一個大學生時,問她怎么會想來做這樣的事情。大學生回答:為什么人生一定要按規(guī)矩出牌?為什么一定要找個穩(wěn)定的工作才能叫人生。她的回答是我聽到現在眾多臺灣畢業(yè)生的答案,我覺得除了一些真的因興趣愛好而投入一些冷門行業(yè)的,剩下的只是一些受到社會和家庭優(yōu)待的用這句“不按規(guī)矩出牌”做為擋箭牌而已。采訪時這位大學生并沒有說出她對這些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見,也沒能說出她有多熱愛這些藝術及為此付出的努力。僅僅用那句老話來詮釋自己的行為,其實顯得太蒼白無力!但不得不承認一點,我和許多人都羨慕他們,有優(yōu)越家庭做后盾,只用朝夢和想想出發(fā)。
臺灣現在很流行一詞叫“小確幸”,眼前的小幸福讓更多人安逸的躺在舒適的環(huán)境里面,一面表示我很幸福,一面碌碌無為。而他們恐怕根本不知道,他們今天享受的“小確幸”是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多少輩人辛苦的換來的,不是你真的多有那個藝術才華可以那樣面對鏡頭談藝術理想。想一想如果你如北大清華里那個農村來的窮孩子,你還可以這么“不按規(guī)定出牌”了嗎?要思考的是,今天你可以在這里享受“小確幸”十年二十年后,你的后代可以這么無憂嗎?
第二個是,簡書上許多文章在說“怎么才能有高收入”我看了幾篇,無一類外說到幾點:比別人更努力,學會用關系網,利用關系網的資源,資本帶來財富。除了更努力外,其他幾點你得有個有錢的老子。很可惜,許多人都沒有,那我們怎么辦?我們就甘心這么活在底層一生嗎?其實今天有錢的老子,他們也用盡了一生或幾輩人為今天創(chuàng)下了財富,他們的后代才可以坐在那里談理想,才可以用他父輩們的關系網和資本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
所以,今天我們只能糊家養(yǎng)口,我的后代就要能吃飽穿暖,我的后后代就要會讀書寫字,學富五車……做父母的不能指望生孩子改善家境,那樣孩子只是一個工具,當父母的只能盡自己所能,給孩子一個盡量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這樣也許有朝一日,你或你的后代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
就如,那群農村的大學生,即使再艱難,也要咬牙在與他們格格不入的高等學府里吸取養(yǎng)分,那不只關乎他們及他們的家人命運,他們的后代從此之后不再因為為了該變家庭的境況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