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午睡時,兒子一直在我旁邊嘮叨著他的動畫片《變形金剛》,介紹人物,介紹劇情,介紹主角的武器和一些黑科技,我知道打斷他是件很不禮貌的事,而且他在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是對記憶、邏輯、情感等多維度的鍛煉,我只需在一旁靜靜地聽著,而且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因為教育就在悄無聲息中孵化著。
我們經常把教育比作花的事業,靜待花開是我們教育的職責,當花兒綻放的時候是離不開肥沃的土壤,離不開雨露的滋潤,離不開風的訊息的。一粒種子安靜地躺在大地的時候,一場悄無聲息的孕育過程在暗潮涌動地展開了。
大前年的信息化比賽期間,我為了打造一堂有質量的參賽課,找資料、研究課例、做課件、背講稿、磨課堂。雖然最后的成績不是最好,但讓一個男人深深地體會到了身懷六甲,孕育生命的過程。
《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年第2期刊登了《孵化坊:區域培育中小學科研骨干隊伍的創新實踐》一文,簡單介紹了杭州市西湖區關于培養骨干隊伍的成功經驗。當我們還迷戀在“青藍工程”,簡單粗暴的“師徒結對”傳統做法時,發達地區無疑領先了我們一大截,且不細說文章用詞的新潮且科學準確,比如孵化坊、坐診式指導、套餐制、共享制等。孵化坊的行動實踐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充分尊重教育的規律。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德說過: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此話經常用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誰說教師和教師之間不行呢?依靠骨干教師、首席教師、特級教師的引領,由一個工作坊,帶動更多工作坊,由點到面,不斷影響,不斷耕耘。
其二,將團隊作戰進行到底。組建工作坊是一個團隊,跟進培育工作坊也依靠團隊,并且逐一深入解決問題。
其三,指導有層次,精準“扶貧”。通過生動地“望”“聞”“問”“切”四步坐診法,期待問題出現,并有針對性地靶向解決。不同“癥狀”用不同地方法“治療”,重癥雪中送炭,中癥破中有立,輕癥錦上添花。
其四,用代入感的回溯指導進行反思。當曾經的我與現在的我相遇,思考自己的不足,與身邊的同志一道思考未來的我,這是一道孕育的過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我們對身邊的事情一種心態和應對方法,其實我們能夠學會數學的“代入法”來思考問題,人生歷練就會呈現不同光景了。
由此可見,教育是一場孵化之旅,因為教育的對象是活脫脫的生命,所以我們必須不打折扣,必須慎重處之。只要你愿意,一場生命的歷程正在蛻變,破蛹而出,化蝶飛舞,自然美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