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記炒栗200于年? ? ? ? ? ? 龐志林? 9月18日 敘
? 大街繁鬧,人來人往,走在廣州上下九街道,看著絡繹的人群,透心的燥熱,看到一個穿黃衣服的小伙子再喊:進店挑選,嘗一下,冰霜板栗買一包送一包!我湊過去,看到那里寫著一張廣告,冰霜板栗,買一包送一包,我沒有買,因為我感覺板栗還是要吃熱的,剛炒的,新鮮的!
? 思緒飄繞,我回到了第一次吃板栗的時候,是糖炒板栗,現炒的,我的爺爺炒給我吃的,有點燙嘴,但是那個香甜,軟糯,至今難忘!我還記得那個時候爺爺炒板栗的工具,是一臺手推車,手推車上面放了一個很大的火爐,火爐里填滿了木柴,爐子邊放了許多劈開一段段的木頭,爐子上面是一口大鐵鍋,大鐵鍋里面是用鐵絲編織的網兜像漏勺一樣,鐵絲網兜上面有一根像水桶把一樣的把手掉起鐵絲網兜,把手上面是木架,木架上懸著一條繩子系在推車邊沿上,鍋里有幾百顆花生粒大小的黑色小球,小球根板栗交織在一起,爺爺拿著一把一米多長的大鐵勺子不停的在鍋里翻炒攪拌,最后把系在車沿上吊著鐵絲網兜的繩子用力拉起來,吊在半空,用大鐵勺不斷的敲打網兜,很快就把黑球全部敲打出來掉到了鐵鍋里,鐵絲網兜里就剩下了滑滑亮亮的板栗!我當時看那一切就感覺好神奇!
?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慢慢的長大了,許多事情都變了唯一沒變的是愛吃板栗,愛吃爺爺親手炒的板栗,當然我也會炒只是很難炒出爺爺炒的味道!
? 過去的這些年,爺爺告訴我,我們龐記炒栗做板栗這個營生,是從爺爺的爺爺開始的,爺爺的爺爺炒栗子的那個年月還是清朝,嘉慶年間,那個時候曾祖爺爺不夠二十歲,在那個年月就是跑營生過日子討媳婦的歲數,曾祖爺爺名喚龐四平,家中行四,便換作四平,取四平八穩的意思。嘉慶年間,大街上走街串巷炒板栗的人們自行組建了一個組織“栗會兒”,凡事加入組織的人就叫做“栗片兒”,栗會兒有專門屬于自己管轄的檔口、大街、碼頭。這種管轄的意思就是比如我今天在一個飯店門口賣糖炒栗子,這個飯店門口就必須是“栗會兒”管轄的區域,要是什么雜耍幫,力工組織之類的人管轄的區域,那就算是搭界了,搭界就要兩個組織管事的談判,談好了就給點小錢喝點小酒了事,彈不好就約個時間地方群毆互砍!要是沒有組織的占錯了檔口,那就是挨一頓打還要陪人錢!
? 曾祖爺爺就是在一家茶樓門口做炒栗子,那個時候糖還是奢侈的東西,還沒有幾個人敢糖炒栗子,曾祖爺爺的檔口就是一張大破木桌子,桌子上墊了褥子,褥子上放個兩個鐵碗,一個鐵碗用來放賣來的銅錢,一個用來稱栗子,一碗栗子倆錢,炒好的栗子就倒在褥子上,那時候開始賣炒栗子就是深秋時候,栗子往褥子上一倒,熱氣騰騰的就開賣,那時候,炒栗子不叫炒栗子,叫“燒栗膏兒”,一喊就是“門兒香跌燒栗膏兒”!
? 曾祖爺爺炒栗子的工具是用黃泥砌成的一個大火爐,火爐口很大,火爐口里面是一個黃泥做的圓筒子,筒子中間有根大粗木頭,粗木頭上做了可以手搖的把手,爐子里點了火填了柴,就往木桶子里放栗子,放一些栗子就搖把手,桶子就轉了起來,然后火小了就加火,加完就轉栗子,炒到栗子有炸開的,就拿個大鏟子在弄個竹編的大筐、筐放在桶子口下面,大鏟子去桶子里掏栗子,全部掏出來就倒在褥子上開始賣!
? 過了百十年后,就興起了鐵鍋糖炒,炒出來干凈,均勻,溢香,這個時候炒板栗的工具已經和現在的滾筒板栗機十分接近。一個大火爐,火爐上面是鐵桶子橫放著。鐵桶子中間是鐵桿,鐵桿連接把手,爐子口是用木頭做的大蓋子,扣在桶子上,操作方法大概是:點著火,放進一顆顆溜圓的沙子,然后放入糖,在放入板栗,扣上木蓋子。手搖把手不停在火上轉動,一直到木頭散發出很濃板栗香氣,就可以出鍋,拿把大鐵鏟,全部掏出來到賣栗子的容器里!
? 這個時候我們龐記炒栗已經是規整的一個行當,凡是炒板栗都樂于叫龐記炒栗,有真有假,那個時候,沒有什么侵權一說,只要你喜歡,愛模仿誰就模仿誰,久而久之遍地開花,不過那些模仿著也就是模仿個鍋灶工具,模仿個要喝,別的一樣不行。
? 有人要問了,為啥別人不行,不都是一個炒而已。這種發問,就讓我來好好給您說說我們龐記炒栗的行歸祖訓,甚至也可以說是武功秘籍!
? 首先我們說炒板栗最基本的別人不能模仿的,我們龐記炒栗的特選炒沙,為什么是特選,是因為我們的沙子是大泉下沙,何為大泉下沙,就是取自山間大泉水,上游沙我們不用,只用大泉石巖下,數年間受大泉洗禮摩擦光滑如卵的小石子。
? 這種石子光滑均勻放入鍋中干炒4個時晨,炒到散發出泥土的焦味,然后在隨著一鍋鍋板栗炒制,炒制數十鍋甚至上百鍋之后,選出那些大小均勻又黑又圓的沙石,選出后再選,在重復,龐記炒栗把這些選好的黑珠子叫做“百鍋百日沙”是上好的炒制板栗沙,可謂極品。
? 除了這百鍋百日沙,還有歸元糖炙,這種糖是用糖膏、當歸,米漿,還有另外幾種材料熬制而成,熬好后,放在糖瓷板上,風冷后,切塊,炒板栗的時候,拿出一塊放入碗中,加入適量水進行溶解,這一碗糖水可以炒十幾鍋板栗。炒出來的板栗幽香飄遠,吃一口入喉留香。
? 龐記祖訓上寫著炒栗要領,分為6個要領:脆,彈,金,滑,香,脹。
脆,外殼酥脆,一把板栗炒好后,放在瓷碗里,兩個瓷碗對扣,用力搖晃,打開后用力吹上幾口氣,就剩下一碗栗肉。
彈,剝出來的栗肉隨便挑上一顆,找一塊木板,栗肉往下摔到木板上栗肉彈而不裂,最多可以彈6個起落。這便是上等栗肉火候恰當。
金,栗肉金黃,扔到一箱黃金里分不出是栗子還是金子,黃色夠亮。
滑,開殼之前,晃動栗子可以用到唂嚨唂嚨的聲音,把栗肉放在兩個手指尖用力就會彈出去,而不會被捏扁,不管怎么剝殼,都是完整栗肉,沒有毛皮。
香,深巷悠長,卻也擋不住栗香,除了栗子香味還混和了糖藥香,讓數百米外的人都會聞香而來。
脹,顆顆脹氣,氣包于殼內,剝開栗子可以看見熱氣散出,香氣鉆心,熱氣放上一個時辰都不會散掉,真正的顆顆飽滿,粒粒香甜。
? 除了這些祖訓秘籍外,龐記炒栗的栗肉無壞無爛,品質一等,在那個年代龐記炒栗老祖宗創造了一種挑選栗子的工具,叫做“栗梆子”。
? 栗梆子是一個一人高的大木痛,木桶像石磨盤一樣有轉圈用的把手,把板栗加入桶頂口內,一個人不停得轉動把手,桶子就開始轉,里面是螺旋狀,有很多比栗子大一點點的孔,轉動中栗子快速隨著螺旋的坡度轉著圈往下跑,重一些的就掉進孔里,輕一些的就跳過孔繼續滾動。直到滾到最后,都會滾入一邊放著的壞栗桶子里,而那些重的栗子大多數都是沒有壞爛的,全部掉進了大木桶下面的大筐子里。在有人手工挑選一下,就是上等的優質栗子了。
? 時至今日,已經再也吃不到那種上等炒栗,或者說是正宗的龐記炒栗,現在的板栗已經成了失業中年,街邊小販最愛的職業,他們有的搞一口鐵鍋那個鏟子弄個火爐就在街邊炒,炒出的板栗基本上已經沒了炒板栗的味道,又臟又黑。
? 高檔一點的就是開個店,搞一些電動大鍋或者滾筒板栗機,放點糖按時間去炒,干凈是干凈了,但只是平淡無奇的炒栗子,有的好剝,有的難剝,不要說彈性,你扔在地上就摔爛了,或者一下都彈不起來,吃起來面糊糊一樣,很多地方都差太遠。
? 爺爺已經老去,龐記炒栗也將失傳,而我并不喜歡這個行業,我有自己的理想,但是看著這們快要失傳于世的真正的糖炒栗子手藝,我想我該把它學會,在繼續傳承下去,因為傳承的并不只是龐記炒栗的味道,還有這種200于年的精神,也許是該讓他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糖炒栗子的時候了。
? 我的文化不高,敘述的這些過往可能不好,不夠清楚,但是我的確想把這種炒栗文化傳承下去,更想讓更多的人吃到真正的糖炒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