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云謙,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整理物品改善心情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心得。有很多朋友都奔向大城市發展,在大城市寸土寸金,不是每個人都能住大房子。但不管房子大小都不會影響網購,在網購剁手之后就會發現家里多了很多東西,有時候太忙又沒時間安置它們,很容易就會導致房子亂糟糟。
當房子亂糟糟的時候就會影響心情,甚至影響新陳代謝。當我們感覺不舒服就會引發「想整理」、「必須整理」的想法。其實這些想法是出自人類的本能,這樣的想法足以證明,我們都知道「整理后的狀態,可以帶來心理上的舒適」。
整理就是確認關系
我們平常不時將「整理」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整理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將東西收納起來,就是整理嗎?將雜亂不堪的物品,擺放得井然有序,就是整理嗎?「整理」一詞,蘊含的意義是「確認關系」,換句話說,也就是「讓物品處于最適當的狀態」。
任何事情一旦有了開始,必定會迎接結束。新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變舊,原本是走在流行尖端的物品,隨著時間流逝也會過時。我們的年紀也會增長,直到有一天離開這個世上。
我認為,「整理」的大前提,是必須接受所有物品終有一天必將迎向結束的這個事實,看清哪些物品已經面臨終點,并且采取正確的方式處置。
一旦有了開始,就要確實終止,讓所有事物處于結束的狀態。這就是「確認關系」的意義。例如,一支筆用完了之后,就要放回筆筒內,這是「整理」。把一支不會再用到的筆丟掉,也是「整理」。然而,如果為了一支沒在使用的筆,或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的筆,特地準備一個擺放空間,這種看似未雨綢繆的行為,絕對稱不上是「整理」。
「一件還能使用的物品,即使現在沒有用到,仍舊具有價值,代表這件物品與我們的關系尚未結束。」
有些人可能會這麼想,但是,目前沒有用到、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的東西,就沒有必要留下。也就是說,「使用東西的人,和這件物品的關系已經結束」。
如果一直想著「日后會用到」,而保留不需要的東西,家就變得不是居住空間,而是「倉庫」或「垃圾場」。為了「日后會用到」這個理由,一直把沒必要的東西收起來,結果就必須不斷擴張生活空間。
會儲存起來的東西,就代表是沒有在發揮作用的東西。在家里堆滿這些沒有作用的東西,以我們的身體做為比喻,就是「便秘」的狀態。我們只要吃東西,就一定會排泄。如果排泄不順暢,將導致身體狀況變差。這個道理也能套用在物品上。
一直不愿排泄,堆積過多物品,將使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一直收著但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這些多余的廢物,也會讓我們感到心情郁悶。完全沒有新陳代謝,只是一味儲存物品,對生活與心情都會帶來不良影響,這是極為自然的道理。即使家裡的物品沒有散亂在各處,也不算是真正整理完成的狀態。光只是收拾乾淨,絕對不能說是整理。
云小謙所說的「整理」,其實是一段過程,正視一件物品,并思考自身與物品間的關系。一旦發現雙方的關系已經終結,自然就必須放棄,將物品置于結束的狀態。
『精挑細選』就是用心款待自己
選擇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時,重點就是弄壞也不會心疼。因為是日常用品,必須讓我們用起來沒有壓力。因為上述理由,不少人平常都用一些免費拿到的保溫杯,或是一元商店買來的堅固餐具。
我想一般人的餐具櫥柜里,應該不會存放一些太高級餐具,例如:德國麥森(Meissen)的名瓷、九谷燒的高級彩瓷,或是巴卡拉(Baccarat)的水晶杯。
擁有這些高級餐具的人平常都小心翼翼收在柜子里,只有當客人來家里做客,或是舉辦慶祝派對等,特別的日子才會拿出來使用。然而,餐具必需實際使用,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一直收在櫥柜里的餐具,其實處境頗叫人同情。而且,把高級餐具收藏起來,自己只能使用便宜貨,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也會在無意識之間降低。
「在平常的日子里使用高級餐具,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當我們心里萌生這樣的想法,等于每天不斷對自己說:「我不配使用高級餐具」、「我只配使用免費贈送的廉價餐具」。
不斷讓自己去忍受不講究的物品,最后,自我形象的認知就會變成「對自己不必太講究」;一直讓自己使用廉價品,結果,自我形象的認知就會變成「我只配使用廉價品」。
如同用心款待來家里做客的朋友一樣,我們也應該給自己相同的待遇,對家人也應該付出同等的關懷與體貼。就算不是特別的日子,平常也應該善待家人。
我們都知道,透過物品,可以傳達用心款待的心意。上述的道理不僅限于餐具,更可以套用到所有事物,例如:衣服和日常用品,當然也包括空間在內。
接受真心的款待,我想任何人都會感到開心。因為高規格的招待,代表自己受重視的程度。透過物品與空間,把自己當成貴賓來款待,犒賞自己平日的辛勞。這么做是信賴自己,恢復自信心的過程。
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思維,覺得因為是在家里,自己和家人就「不需要賓至如歸的款待」。但是,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正因為在自己家里,更應該享受高規格的款待。
我們一定都聽說過「善待自己」的重要性,然而,讓自己用一些差強人意的東西,打從一開始就與善待自己背道而馳。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挑選自己滿意的的物品,才是善待自己的具體實踐。
「自己要用的東西,應該講究一點」,這才是成年男女應有的認知。
重要的軸心是「自己」,時間的軸心是「現在」
所有物品,只有在我們以自己為主體,經常使用的情況下,才能帶來充實的生活,也才能讓我們感到幸福。那么,在挑選留在身邊的物品時,應該遵循什么基準呢?
【挑選物品時的兩大基準】
(1)重要的軸心是「自己」
(2)時間的軸心是「現在」
接下來,就讓我針對這兩項基準,詳加說明。
1、重要的軸心是「自己」
一間房子,應該是為了住在里面的人而存在,但曾幾何時,人卻變得不再重要,物品反而成為主角。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陷入上述的處境。
一旦以物品為軸心,完全聚焦在物品上,就無法放棄任何東西。家里的廢物也就持續增加,居住環境當中,逐漸變成以物為主的空間。
大部分的物品,保存的時間都比我們的壽命還長。因此,以「自己」做為基準,挑選留在身邊的物品,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必須弄清楚每一件物品,是否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充分發揮功能。
選擇物品的時候,不應該在乎那件物品是什麼,也不必在乎物品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使用該物品,留下那件物品,會不會讓我們心情愉快。
總而言之,經過深思熟慮后,才能洞悉物品在生活中是否發揮應有的功用,而不是處于毫無用處的狀態。
舉例來說,有一件東西對我們明明沒有價值,只因為是「別人送的禮物」而不愿舍棄。或是自己并不怎么喜歡,只因為是「高價的名牌貨」,就覺得太可惜而不愿丟棄。
這樣的情況,就是聚焦在「物品」,忽略「自己」的結果。
就算是「還可以用的東西」,只要「自己沒在使用」,就沒有留下來的意義。即使是「昂貴的東西」,只要「自己不喜歡」,就是沒有價值的廢物。
不管是誰送的東西,無論是多麼高價的物品,只要身邊圍繞著沒必要的廢物,或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等于生活在物品的支配中。不喜歡的東西,在不知不覺當中,會轉化成一股「噪音」的來源,對我們內心造成壓力。
再怎么有價值的商品,如果對我們而言沒有價值的話,就是毫無關系的物品,也是「不需要的東西」。在計算機系統的概念里,「與自己沒有關系的東西」就形同垃圾和廢物。
生活的主角不是物品,歸根結底,還是應該以自己為中心。
2、時間的軸心是「現在」
人類在丟棄還能使用的東西時,心里會產生罪惡感。為了逃避罪惡感及后悔的心情,我們就會利用「不能浪費」這句話,讓人難以反駁,再配合「總有一天」、「最近」這種推拖之詞,組合出來的說法正如:
「就算現在沒有使用,『總有一天』也會用得到。」
「現在雖然沒有需要,或許『最近』就會需要。」
這兩句話,其實只是因為不愿放手、不愿舍棄,用來逃避決定的借口。
但是,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現在沒有使用的東西,就不可能變得「總有一天」用得到。現在不需要的物品,「最近」也不可能會需要。
為了「總有一天」和「最近」,把東西儲存起來,就算「總有一天」和「最近」真的來臨,我們也沒把握記得把東西收到哪里。應該說,我們一定會忘記東西放在什么地方。「總有一天」真的想使用,到那時再想辦法就好。「最近」真的有需要,屆時一定會有替代方案。
以「現在的自己」做為基準,重新思考、構筑物品與自己的關系。如此一來,不需要深思也能知道,原本以為「總有一天」和「最近」會用到的東西,其實就是「完全沒有預定要使用的東西」,或許可以說根本是「已經沒有用的廢物」。
說了那么多,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同時希望大家每天都過得開開心心,變得更好,如果在生活上有小煩惱的小伙伴隨時可以找云小謙,只要是云小謙力所能及的事云小謙都會幫你!
-END-
點贊是最好的喜歡,關注是最大的支持。親愛的朋友,我需要你,我也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