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本講述真實歷史的書,未免枯燥乏味;如果是一本純粹發揮想象力的小說,也只是讓腦袋爽了一把。
但是將真實的歷史和小說的手法結合起來,那就是一個巨大的完美:在暢快的閱讀體驗中感受歷史的浩瀚煙塵,大國角力與階層恩怨齊飛,革命血流與兒女情長共色。這本書就是這么干的。
所以,我其實回答了為什么這部反時下短篇小說潮流的大部頭,能夠讓全世界好多人三個通宵瘋狂讀完。我實際上還算是利用國慶假期不緊不慢看完的。
有必要好好表揚作者以還原真實歷史為初衷的寫作態度,也是我最看重的一點。這個以整個一戰為背景的小說,在大國關鍵人物方面用的是真實姓名,并合理安排了歷史真實人物的活動,虛構的小人物也非常符合歷史情境,穿插有真實地點的歷史事件,連時間推進都嚴絲合縫。
為了不誤導讀者,書寫完之后還給到各方專家矯正。比起完全不顧歷史事實,只顧意淫賺票房的《甄嬛傳》《羋月傳》之流,良心好太多了。我的態度就是,所有的文學、影視,創造巔峰體驗是好的,但降低認知侮辱智商不行。
然后,在人物設定上,作者做到了恰到好處的復雜,多一個嫌多,少一個嫌少。為什么這么說呢,對于反映這么大一個歷史圖景,人物設定必須要照顧的歷史的各個層次和角落,作者用人很精,盡量做到了讓一個角色充當多個身份,跟更多其它的角色發生關系,不然將需要更多的角色。
比如開幕不久出場齊聚一堂在英國貴族莊園的各國外交要人,全部各自擔任著重要的“歷史任務”,同時又彼此千絲萬縷。比如英國的比利出身于無產階級,父親是工會領導,姐姐是貴族管家但與伯爵有私情,比利和父親在伯爵的礦廠工作,比利后來隨伯爵出征發過和遠東(碰到從俄國逃到美國又被征兵回俄國的無奈列夫,同樣列夫也與很多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跟伯爵一路死磕,被伯爵陷害,又被姐姐辦的報紙用輿論救出,到最后姐姐與伯爵成為政敵……
感覺作者是先安排了分布在英、德、美、俄四個主要國家和不同社會階層的幾個家族人物,然后隨著劇情演進讓他們交織在一起,然后繼續推動劇情發展。而幾乎每一個人都代表著當時各國社會一類人的生存狀態。
在劇情的節奏上,作者掌握的非常好,甚至略顯“狡詐”。故事的情節鋪排非常細密,幾乎沒有“垃圾時間”,總是在一段劇情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轉換場景,這也是害得不少人通宵熬夜的原因之一。好在我沒有入戲太深,并沒有熬夜看。
對話豐富、特寫較多也是這本書給人豐富體驗感的原因,很多時候都能讓讀者感同身受、置身其中,忘記時間、忘記自己,進入人類共同體的巨大共情之中。這本小說既豐富體驗,又提升格局。
在對待歷史各國和各階層人民的態度上,作者幾乎做到了完全的客觀和不偏不倚。作者就是一個全知敘事者,無論是站在哪個人物的角度看人看事,都很好照顧到了那個人的“情非得已”,對于國家之間的博弈也是如此,完全沒有偏袒。
這樣的視野是很珍貴的,完全做到了帶領讀者進入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不同國家意志的政治格局,讓我們從大量的細節中感受到了歷史演進的必然性,以及身處那個時代的愛恨情仇。相對于二戰,一戰文學相對少很多,我們的了解也膚淺很多。而二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戰的延續和翻版,所以一戰歷史其實更為重要。這本書末尾其實也為二戰埋了不少伏筆,包括希特勒的出現,我在猜作者是否正在謀篇寫一個二戰歷史小說,名字是不是要叫做《巨人的崛起》,哈哈。
美中不足的是,也讓我覺得有些遺憾的是,為什么另外一些一戰主要國家比如奧地利、法國、土耳其居然沒有人物被寫進去,甚至事發地塞爾維亞也應該有,不過考慮到把這些加進去作者得耗費成倍腦力了吧。還有,就是對于列寧等幾個布爾什維克的安排我也不是太滿意,出場太晚,沒有預埋伏筆,而且對于列寧的描寫太少。當然,或許不是每個人都介意這些。
最后談一下對書名的理解,好像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因為乍一看,對于這樣一個歷史小說,巨人的隕落到底指什么是很難第一時間想到答案的。我覺得不該指國家,一戰結束之后,英、法、俄都不算衰弱,德國是衰弱了但不足以代替整體,美國是趁機強大了但并不顯眼。
我認為應該是歐洲的君主制和貴族階層,一戰之后德國、俄國、奧地利、土耳其的君主制都倒臺了,因為歐洲的貴族參戰都是身先士卒,到戰爭結束貴族死亡一大半,無法維持社會影響力了。可惜的是這一點又在書中沒有明確提到,或許還有更好的答案,誰知道呢?
總之,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小說,值得一讀。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