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心靈追求,又在世界上闖蕩了,有了相當的人生閱歷,那么他就會逐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于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
——《記住回家的路》
“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保ūR梭)
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獨處的確是一個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感覺。
———《獨處的充實》
交往和獨處,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
不擅交往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不管活得多么熱鬧,每個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獨處時間,那便是睡眠。不管你同誰睡,你都只能獨自進入你的夢鄉。同床異夢是一切人的命運,同時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據有的心理學家推測,夢具有與獨處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夢則可能造成某種精神疾患。
老年人害怕孤獨或許是情有可原的,孤獨是他們清醒的面對死亡的前景,而熱鬧則可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忘卻和逃避。問題在于,死亡終究不可逃避,而有尊嚴的正視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項光榮。
———《孤獨的價值》
如果說第一人稱是做自己,第三人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那么第二人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把一個人當做“你”對待,就意味著和這個人面對面,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懷,誠懇交流。
最忠實的朋友是自己,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
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
———《一個人和三個人稱》
我懷著一個愿望,有一天能抽出空來,寫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寫我心中的那個聲音??傻秸婵障聛淼臅r候,我就會發現,我自己真正想些什么,我心中的那個聲音沉寂了,不知去向了。
別老是想,總有一天會寫的。自我不是一個可以隨意支使的侍從,你老是把它往后推,它不耐煩,一去不返了。
———《擁有“自我”》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進入中年的時候,應該確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所謂生活信念,第一是做人的原則,第二是做事的方向,也就是說,應該知道自己在這世界上,要做怎樣的人,想做怎樣的事。
————《走在自己的路上》
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于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物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托爾斯泰在談到獨處和交往的區別時說:你要使自己的理性適合整體,適合一切的源,而不是適合部分,不是適合人群。
也許可以說,獨處是時間性的,交往是空間性的。
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
揮霍與慷慨的區別在哪里呢?揮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東西拿出來,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東西拿出。
————《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今日閱讀《只有一個人生》第二輯
天天閱讀day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