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書名:孩子:挑戰
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
拆書:P63
【I】
【what】
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
【Why】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勇氣支持著他們不斷成長,但是我們這些孩子眼里的巨人常常無心地通過講話語氣、行為動作,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弱小、什么都做不了。
當我們嫌孩子穿衣服慢,我們幫他們穿;當我們嫌孩子自己吃飯灑的到處都是,我們奪過勺子喂他們吃;當孩子玩兒的正高興時,我們在旁邊不停提醒:慢點兒!小心點兒!危險!。。。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帶來的感受,這些不信任、高高在上、聰明、“為孩子好”的行為,只能讓孩子越來越氣餒和缺乏自信。
鼓勵孩子,一方面是不羞辱或過度保護孩子,另一方面是學會鼓勵孩子。
【How】
如何鼓勵孩子,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需要家長細心觀察,經常捫心自問:我的這個方式,對孩子的自我認知有什么影響?
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具體不籠統
描述具體行為,如:“你自己穿上了褲子!”?!澳阍趲蛬寢寬叩?!”。而不是全部籠統地說:“真棒!”強調努力
最有效的鼓勵注重事情的過程和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僅僅是結果。有效的鼓勵將激勵孩子向前進,他能夠學會自我激勵,而不是為了你的肯定去做什么事,這樣的鼓勵是對孩子真正的鼓舞,如:“我看到你非常努力地把這個扣子扣好了!”減少判斷
“真棒”、“媽媽喜歡你做的這個”,這種判斷式的表揚會讓孩子過分在意外在認可,習慣于取悅大人,迎合大人的期望,但孩子內心做事情的熱情沒有得到激發,不懂得自我激勵。孩子做事情不是為了得到贊美,是因為自己做出貢獻和努力而心生滿足。問句式
有時候,體貼的問話比任何表揚都能透露出你對孩子的喜歡、對他做的事情的尊重。這種問話體現出來的關心,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鼓勵:“這座城堡的哪個部分是最難修建的?”或者:“你的畫里面,你最喜歡的顏色是什么?”
【A1】
有時候吃完飯,兩歲多的兒子顫巍巍地端起桌上的盤子拿給廚房里正在刷碗的奶奶,我看到了,有時候就接過去,告訴兒子:哎呀,別打碎了,我來端吧!
其實這是對孩子的不信任,讓孩子覺得自己沒能力做的了這件事。孩子并沒有打碎過盤子,我卻在打擊孩子發展自我能力的信心。
【A2】
下次孩子幫忙端盤子時,我可以這樣說:“你在幫媽媽端盤子?。∧愕膸兔?,讓媽媽輕松很多!”
完全信任孩子。
如果真的打碎盤子,不責備,和兒子一起收拾好。鼓勵他下次做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