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路
初中時我們都學過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小品文《賣油翁》,此文實在是膾炙人口,耐人尋味,歷久難忘。
《賣油翁》不愧為經典之作,短小精悍。不但文筆生動,還深含哲理;語言與思想兩個要素之優勝,恐怕是該文流傳千年而不磨滅,還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的根本原因吧。
文章中有兩個人物形象賣油翁和陳堯咨,可謂栩栩如生。
賣油翁雖地位卑賤,卻身懷絕技;沒有因自身職業而妄自菲薄,卻表現得從容淡定,自信雍容;讓人不敢小覷其為區區一賣油老頭,反而覺得他是一位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高人。
陳堯咨射箭技藝冠蓋當時,卻未免驕傲自大,略顯輕??;不過待賣油翁還算有節,未失風度。
我們不妨再重溫一下歐陽文忠公原文。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笨得C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 惟手熟爾?!笨得C笑而遣之?!?/p>
此文揭示了兩個道理: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和友人曾懸揣文忠公寫作此文的契機和動機:
也許是曾聽聞過陳堯咨的軼事,覺得有趣而加工成文;也許是看不慣某些人懷技驕矜的淺薄,而借康肅公的神技,虛構了賣油翁這一高人,來醒喻世人,為人莫要太狂傲,真正的高人是含而不露的。
當然這是題外話,扯得遠了。
且不說賣油翁了,我們來談談文中的這位神箭手的顯赫家世,傳奇經歷吧。
遙想少年時代,學習《賣油翁》一文,只知道陳堯咨擅長射箭,當世無雙。誰知他是文武全才,一代英豪。萬沒想到的是,他不是遙不可及的歷史人物,他竟然就在離我們很近的地方葬著。
他陳氏家族的墓地就在我們的鄰縣新鄭市郭店鎮東的“宰相陳”村。距離我老家不過二三十里路程而已。這實在太讓我驚詫了。
更讓人驚詫心跳的是他的顯赫家世。
陳堯咨是《宋史》有傳的人物。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簡介和他的家人的情況。
陳堯咨,閬州閬中人,字嘉謨 (公元970年-1034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庚子科狀元。陳堯咨工書法,尤善隸書。其射技超群,曾以錢幣為的,一箭穿孔而過。陳堯咨卒后,朝廷加贈他太尉官銜,賜謚號"康肅"。
其兄陳堯叟,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狀元。和小弟堯咨兩人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兄弟兩狀元”,創造了中國科舉史上兄弟同為狀元的傳奇,倍受世人稱頌。
其次兄陳堯佐與其長兄堯叟為同科,兄弟同時考中狀元、進士,亦是科舉史上的罕見佳話。三兄弟,世稱"三陳"。父親陳省華也是進士出身,父子四人皆進士,故稱“一門四進士”,陳省華的孫女婿傅堯俞也是狀元,又稱“陳門三狀元”。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對文忠公的一篇小文的主人公之一陳堯咨的了解是多么的膚淺而可憐。
他的家世相當顯赫,除了“兄弟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門三狀元”,還是“將相同門”??芍^滿門風華。
宋人劉斧曾在其《青瑣高議》中稱"圣(宋)朝之盛,一家而已"。
長兄堯叟累官至宰相。
堯咨次兄堯佐進士及第,亦官拜宰相。陳堯佐明吏事,工書法,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芍^“一門二相”。
堯咨精于軍事,為一代將才,曾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陜西緣邊安撫使、以尚書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翰林學士、武信軍節度使、知天雄軍。
父親陳省華曾官至左諫議大夫,這個官職很重要,唐魏征、北宋司馬光都曾任過此職。魏征任此職時寫過一系列重要的進諫唐太宗的文章,如《諫太宗十思疏》。王安石變法時寫的一篇《答司馬諫議書》,就是回復當時任職諫議大夫的司馬光的。
陳氏父子皆有仁政實績澤被當世,宋史語焉甚詳,在此不及。
其父陳省華、其母馮氏教子嚴而有方的美談,流傳至今,倒值一提,特此拈出。
堯叟于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中狀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見。堯叟器宇軒昂,舉止落落大方,高雅得體,回答皇上垂詢時對答如流,辭意暢達。太宗非常高興,問左右:“這個青年才俊是誰的公子?”有人回答說:"他是樓煩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太宗于是召陳省華進京陛見,看準陳省華是個人才,即委任陳省華太子中允。次年四月,太宗皇帝又在同一天提升陳省華、陳堯叟父子任秘書丞,并賜給兩人緋袍(宋制,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員著緋色官服)以示恩寵。父子同日升任同樣的官職,受同樣的賞賜,實屬曠代殊榮,千余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陳省華曾把幾個兒子安置一座寺廟內,以期兒輩能安心讀書。每天夜里,青燈黃卷,兒子們埋頭讀書,母親馮氏則夜夜陪讀,一手持棍,一手秉香,嚴加督管。
“二十四孝圖”中的“馮母燒夜香”,說的就是馮氏陪讀的故事。
宋真宗主政時,陳堯叟任樞密使,陳堯佐為直史館,陳堯咨為知制誥,皆為朝廷官員。回到家里,賓客造訪,三兄弟還得侍立父親身后,端茶倒水,畢恭畢敬。陳省華認為,大人們談事,小字輩一旁侍候,是天倫常情,不足為怪。
陳堯咨任荊南知府,任滿歸家,母親問其為老百姓都做了哪些實事。陳堯咨卻不無得意地講述,他經常給人表演百步穿楊的技藝,莫不稱奇。母親聽后即大聲責罵,父親教你忠孝報國,身為朝廷大臣,不以經世濟民為己任,竟以炫耀壯夫不為之雕蟲小技為樂,如何對得起乃父對你嘔心瀝血的教誨呢?舉起棍棒就朝陳堯咨打去,把皇帝賞賜的佩飾都給打碎了。
兒子都是封疆大吏了,母親動輒棍棒相加,足見陳家家教之嚴。陳氏兄弟個個英才,汗青有名,棍棒教育,實效莫大焉!
陳馮教子方法是否金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僅僅淺述以上有關陳堯咨這些許文獻(轉譯),即令筆者感慨不已:
讀書切切未可淺嘗輒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必當探賾索隱,窮追不舍,方可得人之所未得而知其勝事,方可登堂入室而漸臻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