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阿瑪斯著、胡因夢老師翻譯的鉆石途徑系列之一<內在的探索>,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坑洞理論”,和大家分享。
坑洞是指你無法意識到的某個部份。
書中說到:坑洞通常源自童年的創傷經驗。也許父母并沒有重視你,他們忽略了你的根本價值,使你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因為你的價值沒有被看見或認知,所以你和你的某個部分失去了聯結,遺留下來的便是坑洞和匱乏感。
正好這幾天和讀書會的朋友們在做一個“我想要的”的練習,其中一位朋友跟我說,寫了那么長的list,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做到最后發現,自己想要的無非就是認同、肯定和尊重。她看到自己的自我價值感不高,小時候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現在是希望家人和朋友的認同。不管是通過什么方式,伴侶的傾聽、賺更多的錢、完成學業等等,所有的外在表現和不同的方式,最終都是想要獲得認同、肯定和尊重。
這讓我想到我也是這樣,從小到大都是在被否定中度過,直到開始走上身心成長的道路,才慢慢開始和父母去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記得有一次我很委屈地問父母:“為什么你們對我說的和做的從來都是否定,好像我什么都不對?”我媽說:“哦,難道還要我們夸你???”然后用一種很奇怪的語氣說“哦,我的女兒很漂亮哦~”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我們早年的人生經歷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肯定和尊重,這就形成了上面所說的坑洞。于是我們長大之后,就會想辦法從外在去找東西填補這個坑洞:老師的表揚、老板的獎勵、伴侶的贊美、朋友的簇擁、金錢帶來的榮譽、社會地位… 所以,我們真夠忙的,我們能不忙嗎?各種坑洞等著要填補吶!
書中這一句我覺得很有畫面感: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卻往往無法察覺到他們。
你能不能腦補這樣的畫面?說實話,我覺得還是蠻可笑和可悲的。我們能看到的就是“我想要升職。我想要這個人的愛。我想要贏得比賽。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倍覀儾荒芸吹降氖?,在這些欲望和需求的背后,暗藏著坑洞,隱藏著我們自認為缺少的東西。
尤其是在關系中,書中關于這一段的敘述也讓我覺得特別形象。關系的互動其實就是互相填補坑洞的過程。比如,我從小被否定,從小缺贊,我就特別喜歡對方贊美和鼓勵我;我從小很依賴很懶,我就覺得能干活能收拾家務的人很好…現在回頭看看,那么完美的初戀,是因為我所缺的,對方全部都幫我補上了?!拔覀儽舜撕芎线m”是因為彼此填滿了對方的洞,天衣無縫,天造地設,多么完美的一對!所以當這段關系結束,那個坑洞就赤裸裸的暴露出來,好像某些東西被挖掉了一樣,這才是分手讓人無比痛苦的原因。而那些有很多不同、爭爭吵吵的伴侶關系,因為坑洞沒有被填滿,反而很容易就暴露出來,這個時候如果有覺知的人,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進行療愈。
正是因為我們不是那么百分百的“lucky”能夠找到人事物填滿我們所有的坑洞,所以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總是存在或大或小的煩惱;正是因為正在填滿我們坑洞的那些人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努力維系的天衣無縫的狀況也不能保證持久。那察覺到這些坑洞對我們來說有什么意義呢?下次繼續探討。
這篇文字僅僅代表我個人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想法,歡迎留言交流哦。
文:靜源寫于2016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