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樂山是我們從成都出發到上海通江達海的第四站。
從大地質看:
峨眉山具有獨特的地質特征? ? 峨眉山保存了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沉積地層,為研究地殼及生物演進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地質史料:巖漿侵入與噴溢所產生的侵入巖與火山巖,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過程、巖石圈的拉張破裂、地殼的動定轉化,提供了典型的實例;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復雜的地殼構造變形,又為研究地殼的表層構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 同時,新構造運動,在峨眉山地質構造背景上所產生的雄偉壯觀,類型多樣的現代地貌,為生物類群的滋生繁衍和別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態王國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背景和條件形成的有機統一的演繹整體,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學形象、科學內涵和在世界山岳型風景區中獨領風騷的特殊地位。
從大交通看:
位于G318旁,G318全程五千余公里的長度,五千余米海拔的落差,五千余年各族人民源遠流長的文化。中國人的“最美景觀大道”“最長國道”“最美天路”“國民公路”......迄今有無數個響當當稱號的她
從大文化看:
峨眉山這個“佛門圣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公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巖上雕鑿出來的,仿佛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眉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樂山大佛 位于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始鑿于唐代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面相端莊,通高71米。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峨眉詩歌
《峨眉餌黃精》,唐·韋應物
《送裴頔侍御使蜀》,唐·錢起
《贈別鄭煉赴襄陽》,唐·杜甫
峨眉山
《峨眉東腳臨江聽猨懷二室舊廬》,唐·岑參
《楚狂接輿夫妻》,唐·吳筠
《感遇詩之二十四》,唐·陳子昂
《峨眉圣燈》,唐·薛能
《天柱山贈峨眉田道士》,唐·施肩吾
《寄峨眉山楊煉師》,唐·鮑溶
位于峨眉山東麓的樂山大佛是一座依山鑿成的彌勒坐佛造像,面向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通高70余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