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るもの拒まず、去るもの追わず
(きたるものはこばまず、さるものはおわず)
這條諺語字面意思很直白,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我們來看一條日語解釋:自分のところを去りたい人を引き止めるようなことはしないし、 自分のところを信じてやって來る人は、すべて受け入れるということ。 意即,不做阻止他人遠離自己的事,全心接受所有相信自己而來的人。
這句話放到現代生活中,往往被用于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比如這篇 復縁する為に「來る者拒まず、去る者追わず」の精神を鍛える便是討論如何對待自己戀愛中經歷的人,如何擺放「元彼」(前男友)在自己感情中的位置,如何面對未來的人。
而「來者不拒,往者不追」原本還沒有這么接地氣的理解。
孟子,孔子
歸根結底,這條諺語的本源是孟子:
“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 《孟子·盡心下》
這句話在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也被引用:
弟子就學者不知多少,先生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
“設科”的意思是開設課程進行教學。(“夫我設教授之科,教人以道德也”)所以這句話本身的意思是,孟夫子開設課程,不強留要走的人,不拒絕想來的人。孟子的教學理念確實也大抵如此,他與弟子的談話,大都以探討是非,就事論事為主,而甚少就弟子本人的品行等分別對待。
比如在孟子中存在感極高的公孫丑,跟孟子的談話,基本都是討論事物和人間的道理,孟子的言論基本是客觀獨立的,比如著名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助之長者,揠苗者也“等等,在跟其他弟子討論時,也不大會因人而異。
常拿來與孟夫子作比較的孔子,則講求“有教無類”,意思是說,人本來有差別,通過教育(有教),都能變成有才德的人(無類)。(另一種說法,是說不分別對待人進行教育)不論怎樣,孔子也的確很喜歡因材施教,《論語》便是這件事的寫照。對于喜愛佩長劍的剛猛的子路,孔子常常會勸他小心行事,例如《論語·先進》中便有: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而對于比較文質彬彬的冉有,孔子便給予更多鼓勵: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這兩種教育方式并無高下之分,在不同的情況下都有各自的好處。而對于求學的人來者不拒,同時對于無心向學者不強求,這樣的氣度其實是這兩位教育家的共同點。
于人于事,有這樣的心態,我們大抵不會將生活的不確定性拒之門外,也不會同漸行漸遠的人爭得面紅耳赤。教學者對求學者如是,我們對友人,對愛人,亦如是。
注:一篇隨筆,日語的日積月累之中的一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