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一次偶然的機緣,在微信閱讀上讀到了劉亮程的散文集。初次閱讀這本書,你會被劉亮程的散文才華和他的隱喻修辭能力所折服。有時會不知不覺的走入他所設定的思想與情境之中,具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感。
但是當你深入閱讀整本書時,你是否會遇到這樣的困擾?你本來想在他所謂的鄉村哲學散文中能尋求一絲安慰,卻發現走入了思想的死胡同。因為在本書中洋溢著悲觀主義的宿命論,但并沒有提供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思考途徑。
在中外歷史上宿命論流行的時代,多半是伴隨著戰亂困苦的黑暗專制時代。比如說希臘化時期的哲學家迪歐根尼。第歐根尼的思想主題概括起來就兩個字,逃避。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面對不確定的時代時,所產生的共同情緒。這種學說迎合了當時精力旺盛卻思想困惑的人們。按照羅素的話來講,這樣的學說不能促進藝術、科學或智力水平的提升,可以說毫無用處。
其次,宿命論流行的同時又伴隨著犬儒主義。試想一下,為什么莊子的思想在秦朝很流行?因為莊子的思想主張人應該回歸自然、追求超脫、遠離物質與利益紛爭。
而之所以這樣的思想流行的背后,往往是專制的嚴酷的政治環境。人們為了適應這種環境,不得不選擇緘默和難得糊涂的人生觀。
同時,犬儒主義與專制集權又表現出一體兩面的共生關系。底層社會越是盛行犬儒主義難得糊涂的價值觀,統治階級越是可以信口開河指鹿為馬胡作非為,這進一步導致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治亂循環。這恐怕是中國農民5000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因。
再回到劉亮程的哲學散文,它之所以在當今時代能夠大面積流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呼應了后疫情時代人們所面臨的社會困境和某種對未來不確定的情緒。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對于不喜歡復雜思考的讀者來講,這本書所渲染的文學意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是你面對現實困境的安慰劑或者心靈雞湯。
但是對于喜歡哲學思辨的讀者來說,本書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思考途徑。因為這本書并不是基于縝密的邏輯推理和說理論證。在本書中,作者更多的是通過比喻假設的修辭方式,將自己的切身生命體驗融入后,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真言金句。
因此,對于這些金句我們只能是一笑置之,但并不能當真。換句話說,我們只能把它當做另一種心靈雞湯或者爽文。
此外,聽說劉亮程的散文入選了中小學語文教材。我個人認為,這類哲理性美文大量置入中學教材對學生的成長并無太多好處。理由有二: 第一,中學生未必能理解劉亮程所描寫的鄉村意境。第二,中學更應該注重議論文的寫作。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以此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