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逢清明時節都會不由自主的低吟這首詩。反復的在心里吟誦,沒有刻意為之,一切都是無意識的反應。在吟這首詩時,總感覺涼涼的、凄凄的,不由悲從中來。有對已故親人的思念,更是對那份親情的眷戀。歲歲清明濕衣襟,綿綿細雨織哀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在清明這個令人深刻理解生與死的節日里,多少人肝腸寸斷,思念成殤……
? ? ? ? 在往年的清明節都能去給大姨三姨上墳。焚燒生活中對她們點點的愛戀,隨著那縷縷青煙,飄去我對她們無盡的思念。那刻我可以無所顧忌的痛濕衣衫,流盡我無限的思念。哭生命如此的脆弱,無影無蹤將她們蒸發出人間。今年的清明節,依然帶著悲哀的萎靡,帶著不切人意的寒意。而我卻因工作不能前去在她們墳前訴說我的思念。讓淚悄悄的流向心底,將所有的情思壓抑。
? ? ?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是冬至后的108天。《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為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日子,傳統活動為掃墓。
? ? ? ? 也許是因為自己心中的那份痛,想得以宣泄的空間。今天下午特意跟同事要了一節課,召開一個關于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清明佳節》。在課上,我們首先集體吟誦《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第一遍孩子們沒有反應,感覺就是跟平時的讀詩沒什么區別。我告訴孩子們,“清明是一個讓人思念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悲涼的日子。”所以當孩子們再次去誦吟時,便有了別樣的感受。那一張張笑顏如花的笑臉,頓時凝重起來,班里也是一片沉悶。隨后我們了解清明的起源,讀與清明有關的詩句、對聯,分辨清明與寒食的淵源。我們知道了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與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提蹴鞠、插柳等一系列的體育運動。也明白了“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真正含義。聯系到我們學校每年清明節都會去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傳承民族傳統,繼承革命遺志,共同追憶那紅色的足跡!
? ? ? ? 了解完這些知識,我問學生:“裊裊青煙帶去的是我們對故人的哀思,那么我們今天應該做些什么……”孩子們說什么的都有,最后我們總結出:行善、團聚、盡孝、感恩。我又追問孩子們,此刻的你最想說些什么呢?有學生說:“老師,我心里可不得勁兒。”“噢,怎么個不得勁兒啊?說說看”“老師,我說不出來,我就想哭。”我說:“孩子們,你們還小,但是你們也會有經歷親人離去的痛苦,到那時你再后悔自己不該怎樣時就已經晚了。也許有的同學已經深有感觸了,那誰能跟大家訴說一下衷腸?”范佳成又是第一個上臺,這孩子有情義重感情。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的話題是追憶他的太爺爺,說起太爺爺對他的疼愛與期望,不僅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孩子們在他的感召下紛紛走向講臺,訴說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一個個淚滴連連。孩子塵封的情思一旦打開,宣泄便如潮水般涌來。在怕他孩子還在臺上時,小馮已在臺下痛哭失聲。站在臺上更是泣不成聲,斷斷續續的訴說思念他舅舅的心情……誰說孩子小沒心誰說孩子小缺情,孩子的感情最純最真也最濃!教室里,一片哽咽聲,仝老師堪比孩子動情,兩手始終沒有離開眼睛,站在教室后面的我也是淚水盈眼……
? ? ? ? 已經放學十來分鐘了,我不敢再將此景續演。輕輕的告訴學生:“生死離別都會經歷,但對這些卻是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做一個有愛懂愛會愛的人,珍惜眼前所有的幸福與快樂。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要學會將我們的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