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實在是最簡單的,也實在是單獨拎出來最沒用的事兒了。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在行動之前聽過了無數的道理,并自認為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出現各種困難是正常的,知道計劃趕不上變化,可是知道不等于做到。每每臨到事頭,雖然我們也盡力控制自己,但是到頭來逃避、敷衍,其實還是一樣都沒少過。
所以,承認這個事實吧:即使道理你全都知道,但是真正面對時,真正動手去做時,才發現,在真正做到并適應某件事情的過程中,最輕松最容易也最讓人自以為是的,就是“知道”。
說“知道”最簡單,并不是說“知道”二字任何時候、隨隨便便就能做到。很多時候,光是“知道”就已經很難了。說“知道”輕松、容易是的意思,是指在從“知道”到最終“做到”,準確地說是“心平氣和地”直至“云淡風輕地”做到的這個過程中,“知道”的難度是最低的。很多時候只要說理的人足夠心平氣和,再加上一些語言技巧以及說理技巧,聽理的人就能夠用自己的理智接受一整套道理,并且承認實踐這一整套道理的必要性。
在這時,聽到這個道理的人很容易因為知道了這么一套道理,感到非常興奮,覺得自己進步了,產生了質變,“舊我”消失了,一個“新我”破繭而出,涅槃而生。
其實他們只對了一半。
他們對的那一半是,他們的確和以前不一樣了——聽來的一整套新的道理的確比他們之前持有的觀念更加高級,他們的認識水平的確是提升了,眼界的確是更開闊了,也的確有了新的動力新的方向,不然沒辦法解釋為什么那么多人在聽到了牛人的理論之后,跟打了雞血一樣一下子就擁有了“理論在手,天下我有”——準確來說是“道理一旦在手,天下我立馬有”(注意措辭變化)——的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因為他們的確被打了雞血。
他們錯的一半是,雞血只是雞血,永遠都不是肌肉。
首先,雞血是有時效的,而且時效一般還很短。因為改變的僅僅是理智,而且這種改變還相當有限。僅僅建立在理智基礎上的思想改變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沒有強大的外部壓力或內部動力,人很快就會重新被自己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情緒帶回老路上。此外,人的理智程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當我們精力充沛時就信心滿滿,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一切改變都有可能發生;一旦我們變得又累又餓,吃飽喝足然后再休息一會兒就成了我們唯一的追求,如果有誰這種時候來煩你,你多半很想讓那家伙有多遠滾多遠。甚至有時都不需要“又累又餓”,只要有那么一件小小的事情不順心,我們所謂的“改變”就會夭折。
比如,你昨天剛剛制定了每天跑步的計劃,結果出門前不知道自己把鑰匙放在哪兒了,然后等你找了半個小時終于找到了鑰匙,別說去跑步了,你連門都不想出了。所以,首先,你餓了累了或者心情不好了就忘記就放棄的東西,根本就不算是你的改變,說得難聽一點,這還只能算是你的意淫,或者白日夢。
終于在經歷了不記得多少次“心情不好就放棄”這種死循環之后,你決定下次不管怎么樣,決定了的事情都要做到底,不能讓聽到的道理就這么從自己的腦子里飛出去。于是當你心情再一次煩躁不安想要明天再去跑步時,你憋著一股氣出去跑了一公里,一邊跑一邊心里滿滿的怨念“我是干嘛要讓自己遭這個罪”。
第二天,你也可以同樣咬著牙下樓跑上幾圈,第三天也還行……在積累了一個月的怨氣之后,你的內心終于開啟了咆哮模式:老子不是來給自己找罪受的。老子不跑了!!然后你的跑步健身大計就宣告失敗了。
或許,經驗豐富的你早就想到了應對之策——我就每天出去跑一會兒,哪怕跑一步都是勝利,先養成“持續跑步不間斷”的習慣再說。
嗯,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微習慣”。
因為自己的計劃,自己的愿景,說到底都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因此,隨你怎么舒服怎么來,你自己開心就好。但如果你要就你做的事情要對其他人承擔責任呢?這個時候,發現了問題,你不馬上用最好的方法去解決,而是由著自己的性子“慢慢來”,可能就不太合適了——等著你工作成果的人,可沒有心情等著你“微調”,他們需要你馬上到位。
這時,就涉及到雞血(即“單純聽來的,沒有經過深入實踐的道理”)的另一個局限了:只能讓人興奮,并不能給人增添什么額外的技能。就算你很激動,會的就是會,不會的就是不會,打一針雞血并不能讓人變成全能俠。而這種“需要馬上到位的情況”,恰恰直接考驗你的肌肉而不是雞血。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溜立馬就知道了。
而且,這里所謂的“肌肉”,甚至不僅限于具體的某種能力,還包括被考驗者的心智,具體表現為抗壓能力、應變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就像只聽過演講方法,但從來沒上過演講臺的人,到了演講臺上就會緊張得要死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說得直白一點:如果你之前沒真練過,那么就算前輩們把道理全都告訴你,基本上也可以肯定,該掉進去的坑你基本上都會掉進去,沒掉下去的是運氣好。
很多時候,聽過某個可以避開大坑道理并記在心里并不能阻止你實操的時候不掉進坑里;但是,如果聽了那個道理卻不當回事,那你肯定會再三掉進那個坑里。
道理的作用,在于讓你第二次不再犯錯;很多人認為,聽過了道理他們就應該一次都不會錯,所以他們或明或暗、有意無意地認為聽到的道理沒有用。
從這個角度說,知易行難,不是因為行動本身有多難。行動本身一點都不難,因為很多時候即使錯了,只要即使糾正就可以彌補。知易行難,難在放下“道理一旦在手,天下我立馬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