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影評的人經常會用到“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句話本身沒有對錯,就是不知道為什么很多人反感它。
我想一部豐富的電影旋律可能會有很多,很多。那一句耳詳能熟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今天的《本杰明巴頓奇事》這一部電影應該要修改為:執子之手,卻不能與子偕老。
聊這一部電影,我可能要撇開了親情的畫面,來談影片的另一主旋律,愛情。
《本杰明巴頓奇事》這是我看過的最憂傷的愛情,明明是對的那個人,時機卻總是不對拍。
遇見的時候,她嬌俏可愛,他卻鶴發蒼顏;她主動靠近的時候,他沒有做好準備;他跑著來挽回的時候,她身邊卻有了他人;塵世紛擾,他們的世界漸行漸遠,上蒼給予機會與憐憫,尊嚴又成了新的壁壘;終于對了時機,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力珍惜,而下一段旅程,還是分離。
喜歡這一部電影是很多時候在欣賞的過程中我不用細究它的情節,在后面的電影片段也可以看見電影內容的確有編劇安排的合理之處,比如本杰明離家出走的設計,這是為電影高潮部分觀眾對本杰明的奇幻身世、愛情故事念念不忘。
這一部電影每一個故事轉折都好像若有所失,幸福不夠完美,失意的悲劇。可是我還是感動。”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并不清楚我為什么會被這一部電影感動什么?
當時間靜悄悄的過了很久,我才發現原來同類型的主題我看過很多,積累稍微多了一點就明白我當時的淚點在哪里了,才開始想起來把這一部電影帶給我最真實的感受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本杰明的成長在敬老院,在那個地方,人們拋開了過往的生活中的矛盾,那些的人們每天只是關心,洗澡水的溫度,一天將要結束的陽光,而死亡也成為了那里的常客,人們來到那里又安靜的離開,那個時候的房子也會是一片寂靜無聲。
電影故事的背后呈現給觀眾的是再明確不過了的主題:青春、衰老和死亡。
它用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你看的更清楚,讓觀眾必須面對劇中人物一個接著一個的衰老、死亡,甚至故事的背景本身就是媽媽(黛西)的死亡進行式,女兒(卡羅琳)把日記本的故事念完了,媽媽(黛西)死了,颶風也來了。
時間就像電影片段里的颶風一樣掃過、河流沖刷,除掉一切痕跡,只有回憶才是一生的收藏。
雖然你的回憶也注定會隨著你的離去而消失、而被后人遺忘;所以最大的悲哀也許就是在本杰明回到嬰兒時,腦承載不了一生的記憶而恢復空白,只有模糊的感覺,好像是經歷了一生。
我們看過很多愛情故事,美好的童話等,這些故事有一成不變的經典,完美的結局,悲傷的結局少之又少,熟悉那些童話里的結局總是離別與苦難過后,最終是幸福和團圓,還是兩條不斷靠近并最終并行的軌跡。
忘記了愛過的人,忘記了被愛。比起這一點,正常的老去是幸福的,特別是有一個能與你一起分享共同記憶的人在身旁。
《本杰明巴頓奇事》主人公本杰明在小的時候也經常覺得他自己一天一天的在改變,每個人對于自己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是他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終點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大家走的路不一樣罷了。
你也有你的路,電影里的本杰明的憂傷,他與黛西的愛情,是交叉而過的兩條線,相愛的時光與漫長的一生相比較,卻是如此短暫憂傷。
版權印為您的作品印上版權6444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