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可樂在簡書的第1篇文章
宋朝皇帝趙恒御制《勵學篇》應該算是鼓動人讀書最奏效的政治宣傳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在此之前荀子的《勸學篇》可以說是渾然天成般的經典論述,因為那個時候讀書還沒有和做官等同起來。直到科舉制誕生至今,人們讀書的邏輯被功利左右。后來馮唐拿《勵學篇》倉皇布置,文不對題般的應付了一篇“為什么要讀書”的文章,寫得脫離實際又無真性情。后來《勵學篇》被“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等新詞取代,再后來,讀書成為一種向往,但僅僅是向往,人們閑暇時路過書店,被琳瑯滿目的書山嚇傻了,只偶爾買一兩本暢銷書,以避免談資的匱乏,人們被龐大而冗雜的信息劫持,搞不清楚讀書到底是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給出一個貼切現世的答案,那個時候開科取士,他很喜歡去巡視考場,喜歡看到如今“國考”一樣宏大而壯觀的場面,一切虎狼豹蛇都魚貫而入,興奮道:“天下士子皆入我彀中矣”(譯文:天下讀書人都上了我的當了,哈哈!)?
讀書,到底是能干什么?我的回答是:協調自卑!?
大學之前讀書是應付“自卑”情緒,鄉下娃一進城就傻眼了,更何況是進入號稱知識殿堂的大學呢。睜開眼睛一看,個個身懷絕技,沒有特長的也有個性,唯獨自己好像個性都沒有,而且量不過二斗,眼界不過小鎮,才能難以付世。心理焦急萬分的喊道:怎么辦?怎么辦?當然所有能給出的答案也無非是:讀書唄。?
小時候讀書只是為了彌補缺失,而這種“缺失”是中國“偉大”的教育體制帶給個體的,那個時候謙卑又信心滿滿僅僅是完成——通識知識。那個時候被南懷瑾的一句話給嚇到了,他說::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于是倉惶間急于求成的讀書,害怕自己力小不足以立世,才疏不足以存世,學淺不足以謀世。高中時代思想充滿了理想主義,農村孩子搞藝術,搞科技,搞技術似乎都來不及了。(藝術家3歲就得開始培養,我3歲的時候還眼巴巴盼著下頓飯呢)自我意識覺醒時就幻想著將來要有出路就得拎著筆桿子殺進社會,行走于江湖,順手掙些散碎銀子,讓自己的娃3歲就搞藝術,我這一輩子只能被藝術搞了,這是宿命。那個時候讀了很多書,把認為應該讀通識書籍翻了個遍,卻好像沒有改變平庸的現狀。反倒是畢業后,經歷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雞零狗碎般的生活才發現,原來有個家伙寫了一本書叫《不必讀書目》,翻開一看,天啊,都是自己曾經奉為至上的東西。那種挫敗感,放佛是辛幸苦苦攢了一輩子棺材本的武大郎,取了個媳婦叫潘金蓮。雖然知道讀書是無用的,可人卻平淡了許多。因為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年輕時拎筆桿子打算大干一場的那個初衷給整劈叉了,沒有按照原先想到那樣成為“白衣飄飄,不諳世事”的高人,像是一碗飯給整夾生了。?
但讀書的原因仍然不變,還是為了協調自卑。這種自卑源自對寂寞的恐懼,現在的生活稀薄的簡單到只剩下這點興趣了,像起劉瑜的一段話,寂寞這件事像舉啞鈴一樣,第1分鐘舉著他和5個小時都舉著他,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于是乎,在書里知道我們生來都是孤獨的,因為“他人即地獄”,而適應這種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我不喜歡酒吧,不喜歡人聲嘈雜的都市,不喜歡趕驢一樣的旅行,不喜歡和滿嘴成功學的人待,不喜歡滿身風塵味的女人,不喜歡現在人們放松心情的一切,唯獨喜歡呆呆的看些雜書,這似乎是一種習慣性的選擇,與夢想、抱負、成功似乎都沒什么關系,僅僅是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要通過讀書來應付這種自卑情緒,這種情緒從一開始延續到現在,或許深入骨髓,病入膏肓了。?
與自卑相對應的一個詞是自信,人只有對自己有信心的時候才能對生活有信心。 而讀書的過程讓我養成了一種悲觀的情緒,他的大概是這個樣子:?
有讀書不見得有文化?
有文化不見得有水平?
有水平不見得有素質?
有素質不見得有道德?
我們見過太多的專家禍害人間了,你敢說這些專家沒有讀書?人家一年讀過的書比有的人10輩子都多。你敢說他沒水平?人家考證起鄭和下西洋用的船的尺寸可是娓娓道來。你敢說人家沒素質?人家可是貴族學校出來的。我們唯一可以評論的東西就剩“道德”了,可道德這個制高點又不是誰都可以搶占的。?
所以克服自卑很重要,一旦自卑情緒減少人才有信心去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才思想的源泉,人是需要有思想而生活的動物。呂思勉在中國通史序言里說:研究了一門學問,究竟有什么用呢?所有人都會毫不遲疑的回答:前車之鑒。那么什么又叫前車之鑒呢?人們又會毫不遲疑的回答:昔人所為而得,我可以奉為模范,如其失策,便當設法避免,這是所謂的“法戒”,但細究之就知道不對,世界上連兩片相當的樹葉都沒有,何來真正相同的事情呢?所謂的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誤以為相同之事罷了。所以要克服這種盲目自信的膨脹,是讓人對一切事物真正的謙卑起來,對一切事物保持于一種敬畏。而讀書就是一種不斷克服自卑又建立自卑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找到事物之間的規律,就是道家所說的:道。所以讀書不能不顧事實,又不該死板的照抄事實。讀書其實就是一種尋找“理戒”的過程,這是讀書的形式,而讀書的心態則是協調自卑與自信,這是讀書的內容。對這二者最好的詮釋莫過于二戰的一張照片,1940年10月22日倫敦遭受德國空襲后,位于西倫敦的荷蘭屋圖書館嚴重受創,幾位讀書者流連其中,放佛什么也沒有發生。大戰來時生活雖困苦,但是心中那份“理戒”之信念不滅,當時靠讀書是擊敗不了納粹的,可這幾位并沒有放棄原來的生活習慣,讀書是一種走出自我封閉的選擇,整個過程凄苦,寂寞,但也不失興奮與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