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點:《超越自卑》
【思考】自卑感來自于哪里?
? ? ? ? ? ? 我們對生活的意義是如何看待的?
? ? ? ? ? ? 怎樣才能超越自卑?
自卑能夠毀滅一個人,同時也能成就一個人,超越自卑,我們將成為內心最強大的自己。
有人所自卑來自于童年不幸的遭遇,自卑來自于父母,自卑來自于原生家庭,來自于自己的生長環境等等…………..
自卑來自于哪里重要嗎?我們改變不了自卑的來源,難道我們就不能超越自卑嗎?
不是,我們是可以改變的,改變不在于來自哪里,而在于我們本身。
例如:有人因童年的不幸,產生一種心理反射,認為他現在做什么都應該原諒他怨恨父母,從小感受的都是傷害,都是父母沒有把他照顧好,因此,現在躺平,不作為等一切行為都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做什么都是應該被原諒的。也有人通過對以往的罪過懺悔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悔過之心,表現自己比別人更加誠實,從而博得別人的同情。還有一種人在夢境中自我催眠自我麻痹,實際中卻和夢境完全成對立面。
無論現在的你處于哪一種,我們只需要搞明白一件事,你一定能夠得到釋然和超越。
如何做呢?想一想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費洛姆說過一句話:我們是單個的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要負責,要找到我們人生的意義】
每個人對生活的意義理解不同,那么反應出來的生活狀態和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例如:一個人對工作不夠認真,愛情也不盡如意,交往圈子小,朋友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感覺與其他人的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他對生活意義的認知就是要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所以,他會在潛意識里封閉自我,不和其他人接觸。
反過來說,如果另一個人非常喜歡他的工作,熱愛他的工作,且能從中獲得令人稱贊額成績,她的愛情非常完美,他的社交圈廣泛且朋友眾多。那么,我們可以斷定她一定會認為生活是充滿希望和創新的,時時都有機會,困難都是暫時的,總能有辦法克服。
那么,生活的意義對他來說就是在于和伙伴們并肩同行,同為,作為群體的一部分,他要為整個人類的幸福奉獻一定的力量。
【案例分析】從以上兩種人來看,并不在于他們的原生家庭和童年,而在于當下他們對生活的意義認知,對一切不幸的釋然和接納一切的不完美,并能夠與自己和解,感恩父母。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也許他們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也許他們不懂的如何教育自己,但曾經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我們都是在媽媽溫暖和有愛的懷抱長大的,我們都應該去感恩自己的父母。
【接納自己】反向思維,改變認知便可改變行為,找到你真正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如果我們的人生意義定義全在自己,那么我們的世界會越來越小,看到的事物和格局也會越來越小,孩子和社會一點點不順心的小事就會被我們無限放大,讓自己不舒服。因此,我們要把人生的意義擴大到給他人做貢獻給社會做貢獻,那么我們的格局也會擴大,孩子和身邊社會的事就會縮小。
【總結】一個人的價值和能他人產生鏈接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如果一個人的價值只在于自己而不能和社會不能和他人產生任何鏈接,那么,他的人生就容易走向極端,去不斷爭取一種虛假的人生優越感。閱讀本書找到自己心中的弱點,戰勝自卑,成就強大而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