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根本不愿意寫的一篇文章,就是不愿意分享痛苦,更不愿意分享她的痛苦給更多人看,但是她說“你寫吧,你寫完,我轉發。”
我再次和她確認“你確定讓我寫嗎?”
“是的。”
我還是不忍心。
如果你不想看也沒有關系,因為我并沒有準備好讓太多知道她的這次經歷。
大家知道“應激反應”嗎,普通人在遇到重大刺激后會有一段時間的應對刺激的反應,很可能會讓這個人“受傷”很長時間。
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官兵在救災后很長一段時間即使有專業心理專家支持,正常生活仍然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媛媛姑娘緊緊地抱著我,大家知道老廖是個不折不扣的瘦子,我的骨頭都被她快擠碎了,她不僅抱著我不放,而且我們被迫成為連體嬰兒至少超過半個小時,用這么大力氣抱著我,在我的懷抱里抽泣“我要回家,我再也不來了,我很怕……”
誰能體會到她到底經歷多大的心理煎熬呢,恐懼有多深呢?
“不怕,需要給媽媽打電話嗎?”她嗚咽著說“不要~”
“喝口熱水,壓壓驚。”她一邊把我抱得更緊,一邊搖頭抽泣。
行為退行到嬰兒,而且完全失去了安全感。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的安全島,如這個島失守非常可怕,后果不堪設想,她的行為把自己都嚇壞了,但是她自己也沒有辦法控制,根本控制不了。
我們進了門,宿舍門還沒有關,她讓我關門又不能離開她,于是兩個人變成連體嬰兒,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到宿舍門口,我把門推上后。
她因為過度恐懼,神經緊繃,肌肉緊張,腿開始不斷發抖,于是我嘗試勸說她坐下,調整呼吸,慢慢深呼吸,呼吸平穩下來,情緒也會得到緩解。
但是她沉浸在自己的恐懼里無法自拔,我被她緊緊抱著坐在我們破舊的沙發上,她時不時就問“是她在叫嗎?太慘了?!”
我不斷安撫她,語言上,肢體上,不斷輕輕拍打她的背,安撫“寶寶”
“不是你的錯,和你沒有關系。”
“她會沒事的,她父母來了,會好的。”
她終于想出了自救求生的辦法“我們去T老師那里吧。”
我知道這個姑娘的選擇是在抓救命的稻草,因為她已經無法忍受這個空間了,太近了,畫面回放太多,恐懼越來越深厚。
她仍然緊緊抱著我,我們這對聯體嬰兒在雨夜里穿著拖鞋奔向了T老師宿舍,我叫開了門,她依然沒有放手,她抱著我坐在T老師床沿,我心想“估計我們不得不坐一夜了吧。”
L和H老師來了,L告訴了她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她(學生)是因為看鬼片,發生了夢魘,醒不了,之前也發生過,已經讓家長帶回家了,在家睡一晚上估計就好了。”
這個信息讓她解除了把自己和學生突發狀態的歸因聯系。
再接著L勸說她松開我,喝一口熱茶,她做到了,這個動作也非常重要——第一次松手,脫離我。
我們終于躺下了,三個人睡在一起,我睡在中間,她抱著抓著我的胳膊睡覺。
房子外面有汽車的聲音,人的聲音,她就拼命地抓緊我的手,外面聲音越大,她就抓得越緊,我也回應緊緊抓一下她的手,安慰她“是W老師回來了,沒事,你聽,是他們的聲音。”
最后,我們身邊兩個人都酣然入睡了,我還沒有睡著。
第二天她恢復了很多,自己說“太丟人了。”
不丟人,一點兒也不丟人,恐懼是人類的基本情緒,能自我恢復就是好樣的,這次就算打了預防針了,以前沒有見過的事情,以后再見就不怕了。
應激行為對她的影響,沒有簡單,她變得更加敏感和更容易情緒波動。
支教三個月,她已經瘦了23斤,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都不好說。說實話,如果是她的好朋友知道她經歷了這么多,應該會心疼她,而不是為了她快速減肥“成功”高興。
很多事情我不愿意寫,不想寫,我們的經歷這就算九牛一毛,她經歷的,我經歷的,我們經歷的都成了我們的經歷,能分享的就分享出來,不想說的就不說。
說正題,我做心理咨詢師的時候,早就被迫“收集”了從小學生到中老年人的太多痛苦,太多不堪,我認為那些內容都不必分享,誰沒有痛苦呢?
既然媛媛姑娘的這次經歷說出來了,我們來看看如何科學的接受和處理“應激反應”,如何自療傷口?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像同情一位朋友一樣,同情自己。
8.15%的人在遭受重大打擊后會得一種叫做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病,很難恢復。
有的人會變現出堅強和抗打擊能力,有的人會恢復到原來水平,超過50%的人,經歷創傷后會有積極反應,心理學專家專門有個名詞“創傷后成長”(Post-
traumatic growth)
打擊——就像鍛煉肌肉刺激一樣,適量的刺激會增加肌肉群,過度的刺激會摧毀肌肉的機能,如果受到重大刺激,立即恢復,是真正恢復到了原來的狀態嗎?誰知道呢?
心理上的狀態,冷暖自知啊!
如果你的朋友遭遇了困難和刺激,怎么辦?
1告訴他,她,作為親友的我,一直在你身邊。
2不要自責。
3痛苦不是永久的,會過去的。
如果是自己遭遇了困難和痛苦,甚至是巨大刺激,怎么辦?
1溫柔地鼓勵自己,就像鼓勵自己的朋友一樣。
2接受自己,“我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會犯錯,一個有恐懼心理的普通人。”
3面對問題,這不是世界末日。
最后四段文字來自我學習萬維鋼老師的得到專欄“精英日課”的筆記,他每天介紹全世界最新最好的英語世界里的新書,新思想,相關書籍在中國還沒出版,日后有了中文版,大家可以閱讀《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Joy》(B選項:直面逆境,建立抗打擊能力,找到快樂),作者是Sheryl Sandberg, Facebook的COO,扎克伯格的得力干將,2015年她的丈夫突然去世,她面對丈夫的去世和兩個沒有了父親的孩子和崩潰的自我,她自己走出來,又把這本書獻給了全世界。
《Beyond Good and Evil》
超越善惡——尼采,1886
“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