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認為,自我必須承擔許多重要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應付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環境因素的威脅而引起強烈的焦慮和罪惡感。焦慮將無意識的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從而達到緩和或解除消除不安和痛苦的目的。
這樣看來,人真的是一種善于自我保護的動物,當面對焦慮和不安時,運用這些防御機制為自己辯解。
自我防御機制有很多種,給大家介紹幾種比較重要的做防御機制。
否認:
不愿意承認某種痛苦的現實,就會無意識地加以否定,因為不承認似乎內心就不會感到痛苦。
比如一個人無法承接受自己親人死亡的事實,他相信自己的親人一定還會回來,甚至還像往常一樣在吃飯的時候為他放一副碗筷。
否認使一個人對現實有一個逐步的接受過程,不至于由于承受不了突然降臨的痛苦而崩潰,它是一種保護性質的正常的防御機制,就當它干擾了正常的行為時,才算是病態的防御機制。
壓抑:
將那些在意識層面所不能被接受的觀念、情感或沖動壓抑到無意識中去。一個人對不愿意接受的痛苦體驗或創傷性事件的選擇性遺忘就是壓抑的表現。
比如,一個人無法面對自己高考失敗的經歷,就會將此事壓抑到無意識中去,對此事絕口不提,就像從未發生過一樣。
合理化:
當面對自己無法接受的事實,無意識地用一種似乎游離,而事實上卻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
比如有些家長對兒童進行身體虐待,當受到別人譴責的時候,他們會說這是“恨鐵不成鋼”或者說是“玉不琢不成器”。
合理化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酸葡萄心理,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
移植:
無意識地將對某一對象的情緒意圖和幻想轉移到對另一個對象或替代物上,從而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取得心理上的安寧。
比如,一個孩子因為調皮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心里越想越不服氣,越想越覺得自己沒錯,滿腔憤怒無處發泄,于是回到家之后就會對自己的爸爸媽媽發火,這時候雖然對象變了,但是其內心沖動的性質沒有發生改變。
投射:
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情緒的主觀指向,把自己的意愿與動機歸因于他人,認為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征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比如一個男生喜歡上了一個女生,但是害怕遭到女生的拒絕,所以不敢表白,只能把這種喜歡深深的放在心底。但是他有可能起哄說同班的某個男同學喜歡這個女生,在這里男生就把自己喜歡這個女生的愿望投射到了其他人身上。
幽默:
它是一種積極的精神防御機制形式,是較高級的適應方式之一。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可以用幽默來化解困境,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位脾氣暴躁的夫人。一次,他在跟一群學生談論學術問題時,先是聽到叫罵聲,隨后婦人領一桶水過來,潑到他全身濕透,在場的學生都很尷尬,可是蘇格拉底只是一笑,“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會下雨”。
我是小貓喵喵,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更多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