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優游>
詩書優游國學分享交流活動是一項由家長與學生新發起的活動,在活動中主播們將按照固定的頻率分享詩詞、歷史、古典小說、文學常識的知識,將國學傳統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將古老的華夏文明傳承下去。活動從2018年3月25日開始,目前有數十聽眾與主播共同交流。我是詩詞主播貓貓。
詩書優游國學分享交流臺
貓貓詩詞學習分享
??貓貓頻道簡單介紹??
大家好,我是貓貓。這幾個月,我將會每次向大家分享一個主題,每個月分享兩個相近的主題,讓我們對某一方面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本月我們要說的小“主題”是:重陽。
一個“主題”是這個運作的:我將會帶頭分享一個主題中的一/二首詩詞或一/兩個相關的例子。
大家好,我是詩書優游國學分享交流頻道的詩詞主播貓貓。
踏秋、曬秋、賞秋,是重陽佳節的重頭戲,在以“秋”為主題之下,古人們延伸出登高遠眺、觀賞菊花、帶茱萸香囊、吃重陽糕等傳統習俗,以及最受以前的“老爺們”喜愛的被稱之為“長壽酒”的菊花酒。
喜馬拉雅音頻《重陽節專題》
在中國有兩個女兒節,一為七夕,一為重陽。七夕為年輕女子乞巧以及祈求姻緣的節日,而重陽節是已經出嫁的女子們回娘家的日子,故而重陽也有團聚的含義。到了現代,1989年,我國將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背后的意義就更加深遠。
從祭祀天地、祭祖到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再到如今的敬愛老人,一步步走來,重陽節寄托著中國人越來越多的美好愿望,是值得我們好好了解,并有儀式感的去度過的佳節。
在重陽這一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在重陽節的各種傳說中,其中有一則"九日有災,登高避之"。若是穿越回古代重陽節那一日,不管是哪個朝代,最壯觀的景致估計就是一群又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男男女女登高爬山了。唐代詩人杜牧的著名詩作《登高》就很形象的描述了這一熱鬧場景:
這首詩里有個典故要說一下,那便是“牛山何必獨沾衣”齊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終有一死而悲哀下淚。后遂以“牛山悲”等喻為人生短暫而悲嘆。指對事物迭代感到悲哀。
意思大約就是—— 江水倒映著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我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詩圣杜甫的《登高》被清代學者楊倫稱贊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的胡應麟在《詩藪》中更推重此詩,認為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因這首詩歌有種悲涼沉郁之感,以及其他詩人例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關漢卿的“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等等,讓今人有種錯覺,誤認為重陽節是有點凄慘慘染著愁緒的節日。但事實上,由于這一天大家爬爬山,喝喝酒,作作詩,再吃點重陽糕,好不樂哉,因此,重陽節更多扮演的是狂歡節的角色。
---
詩仙李白是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瀟灑不羈之人。在某一年的重陽節,他登上了傳說中的龍山,昔日“東晉最大野心家”的大將軍桓溫曾在重陽節這天,召集部下,來龍山登高宴飲。在觥籌交錯之間,一陣風吹走了其中一人官帽,飽讀詩書的大將軍,不滿此人帽子被吹走了,卻仍然全然不顧繼續狂飲酒的舉動,罵其有辱斯文,誰知該人卻反而作了一篇文來反擊。一來一去,大將軍雖然臉面全無,但也甘拜下風。這段故事廣為流傳下來。據說這位淡定的反擊大將軍的人名蒙佳,是大名鼎鼎的陶淵明的外祖父。李白在登上龍山最高處喝菊花酒時,突然想到這段野史,于是作了一首戲謔之詩:
九日龍山飲
(唐)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在第二天,李白還意猶未盡,又重爬了一次龍山,并作詩一首: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中國自古就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一說法。文人們對山的喜愛,在重陽節這一天被放大到極致。
說完了登高,我們再來說說賞菊、喝菊花酒。
為什么重陽節這一天會賞菊呢?眾說紛紜吶,但有兩種說法流傳最廣。
傳說1:陶淵明的影響
重陽節在魏晉時期才開始變得普遍并廣受重視起來,文人在宣傳這個節日上功不可沒,重陽之時正好也是菊花開得最艷麗之時,加之大文學家陶淵明的影響,賞菊這一傳統就代代相傳了下來。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推崇陶淵明風范的人都效仿之,故而慢慢的成為一項習俗延用下來。
傳說2:漢武帝的指令
在漢代應劭在《風俗通義》里曾有記載,在一個叫做“甘谷”的村莊,村邊的谷水甘甜,山上長滿了很多很大的菊花,花瓣落入水中,使水含有花的清香。更有意思的是,村里三十多戶人家喝了這泉水,都活到了百歲以上。漢武帝時,皇宮中每到重陽節都要賞菊并飲菊花酒,說是能令人長壽呢。
中國文人向來有以物寄志的傳統,從陶淵明之后,菊花多象征著遺世而獨立的君子氣概。在不同文人的筆下,菊花也演繹出了諸多有趣味的故事。
在紅樓夢中,有一個場景,湘云請眾人以“菊花”為主題作詩一首,寶釵要求大作詩12首,且必須都有菊字:“起首是《憶菊》,憶之不得,故訪,第二是《訪菊》,訪之既得,便種,第三是《種菊》,種既盛開,故相對而賞,第四是《對菊》,相對而興有余,故折來供瓶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覺菊無彩色,第六便是《詠菊》,既入詞章,不可不供筆墨,第七便是《畫菊》,既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處,不禁有所問,第八便是《問菊》,菊如解語,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雖盡,猶有菊之可詠者,《菊影》《菊夢》二首續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殘菊》總收前題之盛。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在眾詩中,黛玉的"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筆筆都是以花喻人的自賞和自憐。
文人愛菊有著悠久的傳統,但菊花不僅僅是文人喜歡,從上至皇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愛它。在兩宋時期,重陽賞菊之風氣極盛,那一天菊花打敗一切花種,成為萬花之王。據史料記載,北宋時菊花品類就達七八十種之多。酒家還會把菊花扎成門戶,來招徠客人。到了明代,菊花更成為市井必備,被堆砌成山放在酒鋪門前,爭奇斗艷。
在這兒我們就先說一首陶淵明的菊花詩。
飲酒二十首之七
[東晉]陶淵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秋天的菊花有著美麗的顏色,趁著盛開之時來采摘帶著露水的英。盡情地飲上一杯這讓人沉迷的美酒,因為是它幫助我遠離了世俗之情。端起酒杯只有我自己一人在自斟自飲,杯子空了拿起酒壺再倒上一盅。太陽落山后一切都歸于寂靜,歸巢的鳥兒一邊鳴叫一邊飛回樹林。在東窗下發出一聲長長的呼嘯,值得慶幸的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度過一生。
除了這些最有名的習俗之外,古人還有放風箏、佩戴茱萸香囊等習俗,歡迎大家對此進行更深的了解,本次我們就先介紹到這里。
最后,我將列出一些將作為“小作業”的題目,供大家反饋時參考學習:
1. 自己動手做或者折紙折出一個小風箏、小香囊,或者是疊一朵漂亮的菊花,又或者是在重陽節——也就是“敬老節”這一周里,做個小賀卡或者使用其它方式,向你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準備一些親手制作的禮物,表達自己的孝意和愛意!更好地去感受“重陽節”。在反饋分享中和大家聊聊你具體是怎么做的以及你的感受等。
2. 如果有時間有機會的話,出去登高望遠,感受一下那種登到最頂點,“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在秋高氣爽之時,好好地感受這個可愛而又美麗的秋天。反饋時與大家說說你的經歷與想法等等。
3. 欣賞一下《紅樓夢》里提到的“菊花詩十二題”,向大家分享你看到的內容。
4. 從我上面所提到的詩或者是其他你認為比較好的重陽詩中選取一首,向大家介紹分享。
期待你們的反饋哦!
本次的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我是貓貓,我們下期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