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讀到最后的一個章節。吳軍老師能把好好說話放在最后一個章節,可以看出會說話、說好話的對吳軍老師重要。我就從兩點說說我自己的體會。
講話做事要達到目的。
各位一定坐過出租車。那么,今天你出門請再乘一次出租車,做一個試驗:上車后,你不要講話。司機如果問你:"去那里,"你就說:"你自己看著辦吧~"
你信不信,開了幾十年出租車的老司機,這個時候也沒有任何辦法把車開走。為什么,因為司機只是知道怎樣選擇最佳路線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他知道怎樣做,他知道方法、手段和技巧,并且把它做好。至于把車往哪里開,至于你想去的地方,司機并不知道;只有你知道你想去的地方,所以,如果連你都不知道你想去哪里,你就無法告訴司機開車的方向和目的地。司機當然就不知道往哪里開。
這兩個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基本哲理:
目的,永遠在技巧和方法前面。一個人如果一開始就不知道他要去的目的地在哪里,他就永遠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
講理的方法。
在《身體知道答案》這本書里,我看到武志紅老師這樣的一個觀點,要察覺到自己的忙點做到不含敵意的堅決。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怎樣做可以幫到我的父母,我的配偶倒地是怎么想的?…
之所以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確實會認為我們的痛苦是別人導致的,如果這個人改變了,我們就可以不那么痛苦了。還有一個似乎很表面的原因是,我們很難做到對人說“不”。別人,尤其是重要的親人將他們的某些東西加給我們,我們不舒服,但卻難以拒絕。
武志紅老師指出要達到“不含敵意的堅決”。就要了解化解這樣的矛盾需要一個原則”溫和而堅定”首先是堅定,據我堅守我的立場,無論如何也不改變;其次是溫和。無論對方有什么情緒,或是做什么事情,我的情緒都是溫和的,不會失控。
心理學家會說。每一個被嚴重壓制的情緒都是一個情結。而每一個情節都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盲點。這個盲點,一旦被觸動,我們就會失控。這些盲點得到了察覺。也就自然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