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人總想弄明白還不明白的事情,一旦努力思索明白了個中道理之后,就會產生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和興奮感。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最珍貴最有鼓舞力最令人快樂的事情,就在于發現自己學會了新的知識,能解釋更多新的現象。
這里絕對不是宣傳什么快樂學習,學習是需要刻苦的,但同樣伴隨著知識獲得的樂趣。對于學生來說,樂學的品質非常重要。《呂氏春秋》的作者認為:“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樂”,意即如果一個人把學習當作一種苦差事,他雖然也能學到東西,但收效畢竟不會太大;只有樂于學習,真正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之中,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
然而據調查,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厭學現象普通存在,學生往往坐不住、不想學,為什么我們的教育不能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甚至要主動關閉學習的大門呢?
毫無疑問是功利教育,我們的教育目標根本不是為了學生獲取知識,而是為了提高升學率。當升學率成為學校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唯一指標的時候,學生的壓力必然加重。在我們對學生的調查中,學習壓力經常壓得學生沒有自由的喘息時間,學生在校時間之長令人咂舌,除了晚作業外,很多學校都增加了午作業。有研究資料對厭學生調查顯示,認為考試壓力大和學習太累而失去學習信心的占 89%。
片面而極致的追求升學率,必然限制了教師教學能動性的發揮,當把分數作為教學目標的時候,學習也必然變得毫無樂趣可言了。我們經常見老師布置這樣的作業,諸如把課本單詞默寫10遍等毫無意義的事情。當把分數作為教師唯一考核目標的時候,師生關系往往走向對立,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對學生的抱怨,抱怨學生不求上進,抱怨學生過于貪玩,抱怨學生沒有修養,抱怨學生得過且過,不少教師對學困生甚至充滿著冷漠、怨恨、厭惡,徹底顛覆了傳道授業解惑中本應該有的師生關系。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曾經說過:沒有了興趣,也就沒有了對未知世界的探究欲望,就失去對學習的執著與堅守,進而也就沒有了真正的個性發展。
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是我們教育最大的痛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