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有個生性比較魯鈍的徒弟叫般特,為了能讓他早日開悟,佛陀曾讓五百名羅漢天天輪流教他,但都無功而返。于是佛陀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陀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般特,你不要以為這首偈稀松平常,只要你認真學會這一首偈,就已經很不易了!”
般特雖然魯鈍,但卻很有耐心,于是他按照佛陀的要求翻來覆去地就學這一首偈,終于領悟了其中的意思。過了一時間,佛陀就派他去給附近的信徒講經說法。
那些信徒早就聽聞般特是一個愚笨的人,所以對他心中都不服氣,他們暗想:“這樣愚鈍的人也會講經說法?真是太可笑了!”當然,他們的心中雖然這般想,但表面上仍然用應有的佛家禮節對待般特。
般特是第一次給別人講經說法,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天性有些愚笨,所以他懷著一顆慚愧而謙虛的心對眾人說:“我生來愚鈍,在佛陀身邊只學會了一首偈,現在給大家講述,希望靜聽。”
接著他便緩緩念道,“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誰知,般特話音剛落,眾人就哄笑起來,嘲弄道:“居然只會一首偈,我們早就倒背如流了,哪還用你來講解?”
般特沒有被眾人嘲笑的話語影響,而是不動聲色,從容不迫地講了下去,而且旁征博引,說得頭頭是道,新意迭出。眾人驚詫極了,沒想到一首這么普通的佛偈,竟然被般特說出了無限深邃的佛理。
眾人聽得如癡如醉,不禁感嘆道:“一首平凡至極的啟蒙偈,竟然可以理解到這種程度,實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都對般特肅然起敬。
般特雖然只學會了一首偈,但是他卻學得精通并懂得運用,實在是知一偈而得道。其實做學問和般特學偈一樣,要真正領悟學問的妙處,如果能達到莊子所說的“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的境界,那么就不會“半灌水響當”了,而是成了“滿灌水不會響”的大學問家,成為真正的智者。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賣油翁能夠將油一滴不露地倒進銅錢的孔里,無他,唯手熟而。天天做一件事,耐著性子做,不厭其繁地做,持之以恒地做,帶著思考做。日積月累,滴水能穿石。
有一日,開悟之后就能精通。
大家都喜歡跑車的流線型線條,同理,服裝界真正經典的服裝款式往往是那些款式簡潔、線條流暢的款。人的生活也是如此。
至簡至繁。
大禮必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