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34章短短數語,卻蘊含無盡智慧,讀來令人深思,收獲頗豐。
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體,宛如滔滔江河,廣袤無垠,無處不在,左右著世間萬物的運行。它默默滋養萬物生長,從不宣揚自己的功績,不居功自傲,也不將萬物據為己有。就像陽光雨露,無私地給予萬物生長所需,卻從不求回報。這種無私奉獻、不圖名利的品質,讓我深感震撼。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過于追逐功名利祿,一旦取得成績,便沾沾自喜,四處宣揚。而大道的“功成不名有”,為我們樹立了崇高的道德標桿,教導我們要保持謙遜和低調,不被名利蒙蔽雙眼。
“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道看似渺小,因為它常無欲無求,不彰顯自身。但它又無比偉大,萬物皆依賴它而生存,最終又回歸于它。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獻的人,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顯赫的地位和財富,但他們以平凡的行動,為社會、為他人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如同道一般,雖不起眼,卻不可或缺。他們不追求個人的榮耀,卻在無形中成就了偉大。
這種“不自為大”的精神,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只有放下自我的傲慢與虛榮,才能真正做到心懷天下,包容萬物,成就一番大事業。
學習這一章,也讓我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思考。在與他人相處時,我們應多一些奉獻,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計較。不要總是想著彰顯自己的功勞,而要學會像道一樣,默默地付出,為他人創造價值。當我們以這種無私的心態去對待他人和世界時,不僅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實和滿足。
《道德經》第34章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弱點與不足,也為我們指引了一條回歸本真、追求大道的道路。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努力踐行大道的精神,以謙遜、無私的態度面對生活,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