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篇《被大女兒氣哭了》那件事后的周末,我們閨蜜們聚會,大家都有娃,話題自然也圍繞著孩子們的教育。
我把我跟青春期老大的摩擦還有我的內心矛盾掙扎糾結告訴了閨蜜們,她們勸慰我一番后都對我直言,覺得我應該放手,孩子大了要讓她們自己去成長,去試錯......我自己要強,自己卷自己,不要卷孩子......這個年齡了,要多享受生活,做減法,別給自己太多要求和壓力.......孩子這么優秀,愛她就好了,別附帶條件........就這樣,我被閨蜜們集體“討伐”了,但我卻如沐春風,甘之如飴,我知道她們是真心為我好!
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惡補心理學知識,還聽了很多育兒大咖的講座,感觸比較深的是一諾,她本人經歷就令人刮目相看,現在是三娃娘,但她育兒的理念我還是很贊成的,她那本《笑得出來的養育》已經買好,就等回國認真研讀啦。
最近熱播的《玫瑰的故事》,我其實只偶爾刷到一些片段或解說,因為沒什么時間追劇。但當我刷到玫瑰與女兒相處的一些片段對話還有三次寫給女兒的信,我竟然看哭了,玫瑰就是我希望成為的媽媽的樣子,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包容,自己也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松弛而專注,溫柔而堅定,對孩子很寵愛但有邊界。
我是一個很不會跟孩子溝通的媽媽,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我總怨孩子不跟我敞開心扉,可我沒有鑰匙,如何打開她的“心門”?孩子偶爾跟我說話,帶著抱怨同學的腔調,我就忍不住在道德制高點批評她不團結同學,她怎么會還跟我講真話?我老嫌孩子什么都不會做,因為我沒給她機會做,總覺得她做完我還得再做一遍,但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不是嗎?我說的話就是圣旨,開心了給孩子買零食奶茶,不開心了就各種勒令制止,讓孩子也不懂應該遵守那個規則,甚至想推翻或逃避我這個所謂的“規則”。
舉個例子:
《玫瑰的故事》中太初四五歲的時候把牛奶撒了,玫瑰說:“沒關系,上次教你怎么洗來著,對不對?”然后孩子自己把臟了的圍兜洗了。這種情形我家也常發生,要么我來清理;心情好還能說句沒關系,心情不好臉就冷下來了,我也能感受到孩子飯桌上吃飯的歡愉感也大大少了。
《玫瑰的故事》中青春期的太初要體驗飛行艙,玫瑰支持但是有限的,給一半的額度,另一半需要女兒用自己的錢,不夠就做家務掙。我總是喜歡提前滿足孩子,孩子生日,一年送手機,一年送手表,讓孩子不夠珍惜,因為任何東西對她來說獲得的很容易。
《玫瑰的故事》中太初抱怨學習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事兒,問玫瑰為什么一直學習?玫瑰回答:“當你學會了怎么學習,想學什么就學什么,需要學什么就學什么,就自由了。”孩子也問過我為什么要學習好?我回答和其他父母一樣千篇一律,學習好可以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玫瑰的回答讓我感覺更有力量。
《玫瑰的故事》中太初覺得沒有遺傳玫瑰的藝術細胞很難過,但玫瑰告訴她,每個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太初更像爸爸邏輯思維能力強、動手能力強。玫瑰很自然地肯定孩子,因為她能看到孩子閃閃發光的優點。我平時能看到孩子的優點,但很少表達出來,甚至為了讓她提升,總說她的缺點,怪不得孩子不喜歡聽我講話,即使我已經克制著很委婉的表達。
《玫瑰的故事》中雖然玫瑰和前夫離婚了,但一直教導孩子要感受到爸爸的愛,維護爸爸的面子,甚至夸獎孩子的爸爸。我想這一點不說離婚夫妻,就連婚內夫妻也很難做到。我和老公關系算很好的了,但我常在孩子面前吐槽爸爸,好像隱隱希望孩子凡事能站在我這一邊。愛人本是統一戰線,但我的舉動把他推到了對立面,讓孩子對爸爸形成不好的印象也不是我想看到的。
朋友說我最大的優點就是喜歡自省;這和老公對我的評價如出一轍,他說我凡事都愛往自己身上攬。真是都太了解我了啊。最近想得很多,尤其作為兩個女兒的媽媽,我真的是小心翼翼,希望他們自信大膽又帶刺,又擔心被我教育的很擰巴。
總之,回到初心,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