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一年,我又去了墨爾本。
這次是趁暑假,送樂樂去那邊讀個插班。在我置身墨爾本的三周時間里,除了時而去較遠的山區或海邊“撒撒野”,基本上就是“掃街”。
墨爾本真的是個太適合“掃街”的城市了。
多變的天氣——時而急雨時而放晴,一天里從早到晚恨不能經歷四季,通透的空氣,強烈的光影反差,繽紛飽和的色彩,以及諸如隨處可見的自由涂鴉、膚色不同的來往人物、宛如置身天堂的小動物等多樣化的元素,加上墨爾本無論城市面貌還是人文氣息,那種含蓄而雅致,但又不失開放和活躍的氣質,著實讓作為街拍愛好者的我如魚入大海。
之前寫過一篇,叫《墨爾本故事》,這次,還是想延續這段故事。
只是我更想做一些演繹,不僅僅是故事,更是故事外的故事,就好像那句經典,“你在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對風光攝影師來說,往往需要在入眼的秀美風光中有那么一點亭亭玉立,會感覺更靈動,更養眼,也更顯溫柔,而不管站在那里的她,到底是誰,在想什么,以及如何看拿著相機的你。同樣道理,對街拍者來講,任何你在城市街頭所偶遇所拍攝的,他或她,原本自有故事(不管是喜怒還是哀樂),只是作為拍攝者的你,并不屬于那故事的讀者,他不會“強求”你去以他的視角閱讀,你也不關心究竟如何,你唯一在做的,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或者直截了當,或者蒙太奇,去裁剪、組合并定格。
于是,這原本被拍攝的主體——一個個自有故事的人們,因故事之外的故事,便成了街拍攝影師自己的故事,繼而像出現在小說或電影里的人物那樣,既抽象,又鮮活。
對街拍者來說,在城市街頭邂逅的一個個瞬間,串在一起,沉淀、疊加和發酵,就成了其對城市的閱讀,以及深埋在心的,柔情蜜意的傾訴。
關于此,之前我曾在“小密圈”里有過一段分享:
街拍有故事,不在于客觀性,更在于主觀想象。我很相信這一點:城市街頭就是攝影師最好的舞臺,攝影師作為導演,來往穿梭的各色人等,包括貓貓狗狗,都是可供其調動擺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這種調動和擺布不需要任何外在驅動,因為一切自有天意,攝影師只需要感知并捕獲這種天意。至于怎么感知?我不知道,就像你不去吃小龍蝦,就永遠不知道其美味一樣。
只是有一點很確定,在這樣的一個千變萬化且游離不定的舞臺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故事,其奇特之處在于,演員們自己毫無知覺(或者說,是作為導演的攝影師根本不需要他或她去知覺),只當鏡頭對焦并定格,故事才真正鮮活。
至于怎樣去解讀故事,一切都由觀眾,和演員無關,甚至和導演也無關了。
一切的不確定性,都在咔嚓那一聲后,變得富有縱深和邏輯了。
很多時候,要讓畫面的故事性體現的更淋漓盡致,需要有一些“電影”感的,比如你會自動“腦補”那個瞬間的上下文,會假定一個時間軸,會設定開頭,再加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作為畫面的“導演”,攝影師理應具有這樣的感性和想象。所不同的是,因為時間軸和上下文都是“虛擬”的,你“導演”的結果,畢竟還要體現在瞬間的定格上,所以,“決定性”瞬間就顯得比較關鍵了。只是,電影有不同風格,決定性瞬間也未必有金科玉律,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就好。
而感覺是微妙的,也是善變的,這種不確定性,進一步強化著城市街拍的魅力。
比如,這墨爾本的天氣,什么感覺呢?
常常是一天里全了四季,早上還陰雨寒冷,中午突然晴朗炙熱,下午又多云轉涼。置身這樣的天氣,我自己的體驗,就和看到街頭行人的反應那樣,一會兒走在街上步態從容,一會兒在陣雨中狂奔,另一會兒,又在陽光下閑適暢意。也正因為此——很難預期的一種期待感,才使得在墨爾本街拍,如同品那百般滋味的咖啡,婉轉而醇厚,如此美妙。
作為攝影師,又怎能不被瑰麗的光影所感動呢?
比如那天,傍晚回家的路上,車窗外突然顯現出如此悅目的景致:遠處是厚重的云層,這邊則斜陽怒放,以至于地面建筑的亮色與天幕的暗調形成鮮明對比。實在舍不得放棄這樣的光景,于是打開車窗,任冷風吹過耳畔,我只管頻繁地按動快門。回頭看,還真被我“撞”到不少美妙。
在朋友圈分享時,有人說,真的好webb呀,我想,也許這是對我街拍最好的贊許了。
就是喜歡如此webb,不為因為他是webb,只因我與他一樣,喜歡這樣的色彩、光影,以及雖錯落卻有致的紛繁而神秘的時光。
而更多時候,在有濃烈的色彩和強烈的光影對比的墨爾本街頭逡巡,往往會有一種錯覺,無論是佇立的高樓大廈,還是行走的各色路人,都是受邀來給這光影的叢林一些點綴的。沐浴并穿梭其中,到底是光影成就了這些畫面,還是人與物構成了主題,其實都無所謂了。
音樂因旋律而有了神韻和內涵,那墨爾本的街頭呢?因我的拍攝,也多了許多故事。
美麗的畫面,色彩,形式,元素,就像優美的音樂一樣,是可以聆聽的,一旦入心,即便閉上眼,也能感受到。
那么現在,就隨我一起感受,這故事之外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