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日常忙碌,迎來送往,酬酢萬千,皆是為得。
? ? 類似的表述,還可以看法磬禪師的回答。
? ? 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鎮江的金山禪寺,由住持法磬禪師作陪,站在山頭上欣賞長江的風光。
? ? 看見江上熙來攘往的船只,乾隆問法磬禪師:“長江一日有多少船往來?”
? ? 法磬禪師說:“只有兩條船往來!”
? ? 乾隆不解的問:“你怎么知道只有兩條船呢?”
? ? 法磬禪師說:“一條船為名,一條船為利!”
? ? 這回答一語道破人生追求,名利,就如同一個磁場,各種小鐵屑、小釘子和小礦石,都義無反顧地朝向著名利。但還有兩條不起眼的小船,一條為權,一條為色。名、利、權、色,這四條船在人海中游弋和拼搏,構成了我們的整個人生。
? ? ?曾看到個謎語,謎面是“心中有我(打一字)”,當時也沒心思去猜,直接翻找答案,跳到眼前的竟是一個“悟”字,這字頓時驚住了我:原來,我一直沒開悟,居然是心中無我,只有心中有我,才是悟。
? ? 有了這思路,認真想想以往,確實只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求、感覺的愉悅,即使不食不寢地思念著某人,也只是想著某人帶來的愉悅。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私心,是為己之心,但這私心偏又不夠徹底,只是為了身體的存在和享受,心中并沒有裝著自己,而是裝著各種商品和享受,說是“為身之心”則更為貼切。
? ? 還有一種私心,是為小孩的操心,看上去是無私的愛,為了不輸在起跑線,整日就圍著小孩轉,和別人聊天,三句話必然轉向小孩的教育問題,這樣終日轉啊轉,最后成了一種習慣和強迫癥,也就忘了自我,忘了自己的價值和發展。
? ? 其實,無我,是一種境界;有我,是一種智慧。
? ? 孔子說:“古代的學人是為了自身發展。”這是有我;
? ? 《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有我;
? ? 孟子說:“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么,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這還是有我。
? ? 那么,怎么才算是“心中有我”呢?用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自我實現”。通俗說來,即是“把自己當一回事,把自己這輩子當一回事”。
? ? 記得小時候聽到一個“四有新人”的口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當時也不甚了了,只是在學校里老老實實地“有紀律”,現在想想,這“四有新人”更像是儒家的當代口號:有理想,自我實現追求;有道德,做個君子以至圣人;有文化,學習經典,學習前人;有紀律,以禮來自我約束。
? ? 其實,這“四有”,也就是“有我”,眼中有“我”的一切,才能如《大學》中所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還有一句,“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松開束縛,解開自我,不為面子而活,也就心開而開心了。
(向雄讀《論語》之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