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的消息成為輿論焦點,“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國內外媒體不吝溢美之詞,紛紛大篇幅報道。
看到電視里滾動播放的大橋雄姿,相信每個中國人都會油然而生自豪之情,有不少網友慨嘆,“厲害了我的國”“此生無悔入華夏”!
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有過萬里長城這樣的世界奇跡。當代中國,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延續先輩的足跡,繼續創造著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
2.
其實,港珠澳大橋與萬里長城,既有異曲同工的精神傳承,又折射出滄桑巨變的天壤之別。
二者共同之處在于,都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和敢于開拓、不畏艱難的奮斗精神。萬里長城的修建難度自不必多言,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流傳至今早已家喻戶曉,當年百萬勞役手拉肩扛,跨越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歷盡艱辛終成巨大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也曾歷經艱難險阻和重重困難挑戰,面對特殊的海況、復雜的施工條件、一個個棘手難題,面對國外專家的漫天要價、技術封鎖甚至是傲慢與白眼,中國工程技術團隊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獨立自主,克服艱難困苦再創曠世奇跡。
所不同的是,港珠澳大橋所折射出的開放心態卻是今非昔比。長城俯瞰和守護著廣袤的內陸,大橋溝通和聯通接陸地與海洋。長城是閉關鎖國的圍墻,代表著保守與封閉,企圖依靠高大厚重的城墻御敵于關外;大橋則是開放互聯的紐帶,代表海納百川、向海圖強的開放與自信,不僅為港澳與內地溝通交流提供了快捷的通道,更為粵港澳大灣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一橋飛架伶仃洋,天塹變通途。
無獨有偶,在中國忙著造橋延伸開放觸角的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此刻卻還在忙著筑墻。美墨邊境“隔離墻”在爭議聲中挺立延伸,關稅壁壘引發的貿易之爭至今未見平息跡象,國際事務中一言不合就要“退群”的“任性”接連不斷上演……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相比之下,中國開放包容的胸襟與堅定自信的姿態令人印象深刻。
3.
偉大時代鑄就偉大工程。港珠澳大橋不僅樹立了我國橋梁強國的標桿,也見證和展示了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當“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中國港”等越來越多領域在世界領先,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已擺脫過去的一窮二白,距離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越來越近。
望著矗立在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腦海中不由浮現出文天祥的那首《過零丁洋》。740年前(公元1278年),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廣東率軍抗元兵敗被俘,囚船橫渡珠江口時,他揮筆寫下過這樣的詩篇: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字里行間透露出山河破碎的絕望,孤苦無依的凄涼,至今讀來仍令人感慨萬千。可以想見,當年被囚籠緊鎖的文天祥,孤立于船舷回首四顧,遙望波濤洶涌的伶仃洋,內心一定飽含著國破家亡的辛酸。
當年的伶仃洋,充滿了悲壯與慨嘆;今天的伶仃洋,卻滿載著希望和未來。伶仃洋還是那個伶仃洋,如今早已是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