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四種神經病質的感覺
人只有三件事可做,它們是思考(thinking)、感覺(feeling)、行動(acting)。世上主要有四種“略帶神經病的”感覺,你在任何時間有了其中一種,就會無法游刃有余地應付局面,多半會面臨沮喪郁悶,被某人某事牽著鼻子走。它們是:
1.過分煩躁(anxious)
2.過分生氣(angry)
3.過分抑郁(depressed)或者無精打采(burned out)
4.過分內疚(guilty)
關鍵概念來自“過分”這個詞。“過分”指的是根據你自己的判斷,你反應過激了。有時候承認自己反應過激而不是把臟水往他人他事上潑,是需要勇氣的。
不受制于人的ABC’s治療法
A’s代表我們日常遇見的具體的人或事(誘發性事件),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們。第一類是重大危機,第二類是煩心事。
C’s代表兩件事:在A處發生的具體情形里,你的感覺和你的行為。感受很大程度上影響行為的產生。
B’s代表你對誘發性事件的信條。我們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在C處做出的情感和行動反應,決定了我們是否會被A’s牽著鼻子走。
要想不受制于人和事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在A處發生的事是否真實不重要,你在B處的所思所想才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在C處的感受和行動。奔跑吧節目中有一個游戲環節叫做恐怖箱,跑男們面對同樣的小魚,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就是每個人的信念不一樣。有的人感到威脅,他就會非常擔驚受怕。有的人覺得應該沒有危險,就會從容的去觸摸看不見的東西。
好消息是:既然我們在B處對某人、某場景的思考方式真正決定了我們如何去應對,我們就有了控制反應、不被他人他事所左右的潛力。
壞消息是:我們也不得不對我們在C處的感受和行為負責。有時候我們埋怨他人或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以此證明自己的過激反應是對的。
三種病態的信念(B’s)思維方式
我們常有的三種病態思維方式分別有把事情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
1.災難性思維方式:我們把不是災難的事情放大成災難。把“萬一……怎么辦”念頭變得災難性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2.絕對論者思維方式:“我應該……”,“我必須……”,“我不得不……”,“我一定得……”。
3.合理化思維方式:弱反應。當我們合理化時,我們不去感受,只試圖否認這些事,即使是對我們自己。這種合理化是認知失調,意思是我們會很出格地給不好的行為貼金或使其合理化。
其實還有第四種思考方式,以更佳之選形式出現。“我想要……”,“我寧可要……”,“我更喜歡……”,“如果……就更好了”。更佳之選是說試一試也無妨,即使你會失敗、被拒絕。它是三種病態信念思維方式的應對之道。
10條瘋狂信條
如果我們要細化上述三種病態的思維方式,可以將它們擴展為以下10條瘋狂信條。
1.在乎看法:太在乎別人怎么看待你。
2.不能失敗:我決不能在重要任務上失敗,否則太可怕了,我無法忍受。
3.低耐挫性:人和事都應該總是朝我要他們去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那就太糟糕、太可怕、太恐怖了,我無法忍受。
4.怨天尤人:如果我不討喜或不被尊重,如果我失敗了,或結果不像我想的那樣好或至少過得去,我總要找個人罵罵才痛快。
5.杞人憂天:假如我對即將發生的事或別人對我的看法抱有揮之不去的憂慮,當事情真發生時,定會比我想象的要好。
6.完美主義: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法,我必須立即找到這些方法。
7.逃避責任:逃避困境和責任比正視它們要容易得多。
8.若即若離:如果事事不投入,只保持若即若離的關注,我會永遠開心。
9.埋怨過去:我的過去、小時候、最近戀情和最近工作中發生的所有可怕的事造成了我此時的感覺和行為。
10.自我蒙蔽:壞人壞事不應該存在,當它們的確存在時,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調節自身的非理性思考方式:通往成功的四步驟
想要獲得不被他人他事左右自己的情緒,方法來了。只要掌握了以下四個步驟就可以調節自身非理性思考方式,通往成功之路。
步驟一:在這種情形中,我的感覺和行為是如何的不夠適度?
步驟二:我想了什么致使自己如此不開心(過分焦慮、憤怒、抑郁、內疚或行為失常)
(a)關于自己?
(b)關于他人?
(c)關于這種情形?
步驟三:我如何挑戰和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步驟四:我可以用何種更佳之選來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呢?“我想要……”“我喜歡……”“如果……就更好了”如此之后,結果將有何變化?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上述黃金四步法就來自于這本非常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作者是阿爾伯特.埃利斯,他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的創始人。全世界學習心理治療的人都會在教科書里找到這個名字。這本書是他誕辰100周年的紀念版。
本書包含一套非常具體的技巧,教你在被人和事操縱情緒時,如何用更佳之選來應對。這些技巧在全球范圍已被講了一萬多場次,對工作和私生活同等適用。盡管情景和局面多種多樣,但我們的技巧能以不變應萬變。
通過運用書中這套強有力的技巧,你的上司、同事、下屬、配偶、孩子、父母、鄰居、朋友、戀人和他人日常生活中需要打交道的人再也不會成為你情緒的“操盤手”。盡管所有這些人并非一直操縱著我們,但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曾讓人牽著鼻子走。
在頭馬俱樂部的一次演講
都說演講是比死亡還要讓人恐懼的事情。在頭馬俱樂部進行第一次備稿演講,就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從小就不喜歡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小時候是沒有想法,長大了是習慣性不愿意當眾表達。尤其是還需要記憶演講稿,真的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于是我就使用了《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中的黃金四部法則,來找到處理自己信念的最佳之選。
步驟一:在這種情形中,我的感覺和行為是如何的不夠適度?
第一次在頭馬俱樂部進行演講,非常緊張,感覺整個人都要死了一樣。一度都想要放棄了。
步驟二:我想了什么致使自己如此不開心
A)自己過度焦慮,感覺自己一定會出很大的洋相。萬一我演講的時候頭腦中一片空白怎么辦。
B)其他人會認為我演講的太差,感覺這個人一文不值。
C)我的演講應該是毫無價值,簡直是耽誤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步驟三:我如何挑戰和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在大家面前出洋相真的會讓我感到很焦慮,但是真的就會死嗎?他人覺得我演講很差勁,就會趕我出去嗎,應該也不會。即使我的演講毫無價值可言,總之對頭馬的這次活動倒是支持了。
步驟四:我可以用何種更佳之選來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有可能在演講的過程中頭腦空白,出洋相。但是我會享受丟臉的時刻,因為這個時刻會讓我刻骨銘心,在之后會更加練習自己的演講技巧,準備充分。
他人有可能會覺得我演講一文不值。但是我也不用擔驚受怕,可以在演講結束后聽取大家意見和建議,在下一次演講的時候改進和完善。
我的演講可能毫無價值可研,但是這次演講對于我自己來說應該是價值連城的。我可以通過這次演講收獲到很多的經驗和總結。
最后我順利完成了這次演講,而且也獲得了最佳備稿演講者的稱呼。
不妨嘗試按照四步法來梳理自己的情緒
當你有情緒波動,或者走不出來的時候,可以放松下來,試著按照上述的四個步驟來梳理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屬于恐怖化、或者是應該化,或者是合理化。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最佳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