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心理學有三大流派: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行為。其中,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都十分注重一個人的體驗。為何?
網球教練加爾文將人的自我分為頭腦與意識的自我1,語言是文字,與身體與感受的自我2,語言是圖像。弗洛伊德將人分為顯露于外的自我和潛意識的本我與超我武志紅將本我與超我比喻成我們內在的小孩和父母……這一切都在說明一點,我們所意識到的自我、表現于外的自我都不過是整個“我”的冰山一角,而冰山之下則是各種記憶碎片、各種體驗與現象場的累積。
人本主義大師羅杰斯提出,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體驗是實體,思想只是鏡像,思維因為有文字和邏輯容易被人了解,但體驗更重要。
由此,羅杰斯提出了現象場的概念。現象場是一個人發生的重大體驗與它發生時空的綜合。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戀愛實驗(美劇《生活大爆炸》中有,但存在爭議),本質就是讓兩個人短時間了解彼此的現象場,相互了解對方不為人知的深刻體驗,相當于敞開了自己,各自成為關系的中心,會感受到共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這就是愛。也就是說,任何兩個人如果全面了解了彼此的體驗都會愛上對方,
過去的體驗構成了現在的這個人,由此,體驗變得無比重要。所以,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從他的語言、文字、思想是不夠的,需要了解、感受、共情他的體驗。
這里,心理學中有一個試驗,成為**人。比如,成為你的母親、成為兒子……等,關鍵是具體化,要模仿當時的時間、空間、環境、人物、姿態、神情、語言……越具體越好。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通過這樣外在的模仿,你將可以感受到對方的體驗。
也有人說自己沒啥感覺,那說明你的身體敏感度和專注不夠,你可以做掃描身體的練習,或者正念的練習,提高覺知力。
總結到這里,這種體驗的能力正是我所欠缺的,而又是我所必需的。
對于身體,我向來不夠敏感,不論是對自己的身體,還是對別人的身體。在針刺或手法中要求有這種感知,在練習一些傳統健身氣功中也要求這種感知(氣感),這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學習中醫。
在日常為人處世中,也要求這種感知,你如果能感受到對方的體驗就能知道對方在想什么,就不會在溝通與做事上不得人心了。以往有很多理論強調換位思考,但都還停留在理性上的換位思考,也就是考慮對方的立場、性格、利益來揣測對方的想法,這兩者沒有高下之分,但應當說是適合不同的人。
那我是如何揣測別人的想法呢?我既達不到從理性上準確的換位思考,也沒有足夠的敏感去直接感受對方的體驗,我的方法是從一些小的細節認識對方。比如以前看到一個男同事因為一下子沒打開柜子就直接用腳踹,我就得出這是一個容易暴躁的人,還有通過對方的口頭禪來做判斷。這種判斷經常還是模糊的感覺,而且肯定不夠準確全面。這是我老早的方法,并沒有將后來學習到的一些方法踐行。
最后,三句話不離本行,我之所以認可武志紅,其實是從朋友推薦的《身體知道答案》開始的。這種注重體驗、注重感知,正是中醫所不同于西醫的地方,也是傳統文化真正的內涵,這也有了那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話。
有很多中醫就是完全憑感覺開方下針的,還有一種古老的“祝由科”,就是通過畫符念咒來治病,這在易經中說是“天人感應、同氣相求”,在孔子說是“生而知之”。那用今天說到的體驗來解釋,就是這樣的醫生必須有超強的感知,能夠體會到患者的病情變化、時空的能量場,于是,看似沒有經過理性的分析診斷,其實他們是“通靈、通神”的存在,直接就感受到了內在的病,所以能憑感覺治病卻總有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