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 《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
《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的作者是大衛史文森,耶魯捐贈基金會的首席投資官,在20年的時間里,創造了17%的年化回報率。
這本書介紹了耶魯捐贈基金會投資理念和方法,目的是幫助機構投資者建立完整的投資體系。
在投資界中最重要的區別不是區分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而是區分有能力進行高質量積極投資管理的投資者和無力為之的投資者。P3
暫時沒想到好的名字,暫時還是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來區分兩者吧。機構投資者表示那些有能力進行高質量積極投資管理的投資者,而剩下的就稱為個人投資者。
雖然這本書的目標群體是機構投資者,有許多內容不適合大多數人,但依舊有許多點對個人投資者有所幫助。就我而言,收獲了以下幾點。
一、捐贈基金的目的其實就是個人實現財富自由的目的。
捐贈基金的目的有三個:保持獨立性、增強穩定性和創造優越的教學環境,如果把教學環境改成生活環境,這不就是個人實現財富自由的目的嗎?
在做出選擇時不需要考慮金錢、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的意外-比如這波疫情、能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二、財富自由之后錢該怎么花?
有時會看到一些人在擔心沒有工作,錢會不會花完,特別是在漫長的熊市中?
而本書的第3章就給出一套經過驗證的方法來指導你怎么花錢。
高校的捐贈基金每年需要給學校一筆錢用于日常運營,這筆錢需要比較穩定,不然就會影響學校的運行,但基金會同樣要保證資產保值甚至是增值。所以這中間是有一些矛盾的地方的。
不能每年給固定的資金,這種情況在熊市會對資金造成比較大的損害,而學校又不能享受牛市的收益。
而耶魯基金會給出的方法是,在制定當年的支出目標時,即上一年支出的80% + 過去幾年基金市場價值乘以長期支出比率所得金額的20%。不同年份的基金市場價值有不同的權重,離現在近的就賦予更大的權重。
書中并沒有給出耶魯大學的長期支出比率,但我們可以借鑒其中一個數據,就是超過70%的教育機構將支出比率定在4%-6%之間(P34)。
舉個例子,比如上一年支出20萬,支出比率為5%,過去五年基金金額從近到遠依次是300萬、400萬、450萬、300萬、250萬,權重依次是40%、25%、20%、10%、5%.
則今天的支出預算就是 20 * 0.8 + (300 * 0.40 + 400 * 0.25 + 450 * 0.20 + 300 * 0.10 + 250 * 0.05) * 0.05 * 0.2 = 19.525.
三、幸存者偏差對數據的影響
在資金成本為4%的環境中,對沖基金市場中立的組合獲得20%的收益率,這意味著超額收益高達16%!事實上,這一收益數據被存活者偏差夸大了。由于存活者偏差的影響,成功的公司對歷史業績產生過大的影響,而業績平平的公司被遺忘。被存活者偏差夸大的數據預測幾乎毫無幫助。p108
我們要注意我們看到的數據,要留意有沒有受到幸存者偏差的影響,那些破產或失敗的基金數據通常是不會被統計進去的。
四、謹慎使用杠桿
杠桿是把“雙刃劍”,即會大幅增加收益,也會造成巨大損害,這對長期投資者構成巨大危害。凱恩斯普警告稱:“......想要忽略市場波動的投資者,如果要運用借入資金的話,規模不能太大”。p144
文中舉了兩個機構因使用杠桿而破產的例子(P136)。
格蘭尼特資本公司使用了2.5倍的杠桿,在最初幾年能穩定創造15%的年收益。但在1994年,債券市場崩潰了,幾周時間內,公司的6億資產化為烏有。市場只不過下降了30%,就把格蘭尼特資本公司擊穿了。
第二個例子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兩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加持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竟然把杠桿倍數加到了25倍。這還只是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的數字,由于使用了衍生品合約,實際杠桿倍數約是290倍。
到了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爆發,政府決定不再按期發放債券利息,短短五個月后,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最終虧損了77%,而同期普通股標投資者的回報不止翻了一倍。
也許你身邊的確有人靠杠桿實現了財富自由,但市場上更多的卻是多年積累的財富付之一炬的例子。
市場發生重大意外的風險遠比我們認為的要高,不使用杠桿是在保護我們一直留在場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