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回想,我所學會的那些歌,只有屈指可數的幾首歌是在小學由老師教會的,其他完全是自學。
換言之,到了初中、高中、大學以及之后,就再也沒有接受過音樂教育。說起來,固然遺憾,但也實屬無奈。
轉眼就到了縣城去讀高中,那是1980年。縣城不比純粹的鄉下,文化生活豐富多了,音樂也間接接觸了一些,似乎一下子別有洞天,走入了“另一個世界”。
高中是有專門的音樂老師的,不過,我印象中似乎沒有給我們教過音樂課,或者有教過但我那時因為“頑皮”目無校紀校規很多課沒有去上而錯過了。但我知道,我們班有L男同學和C女同學是學校藝術團的,他們經常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唱歌、演奏活動。
在校園里,印象最深的或許是1980年央視拍攝的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連續劇——由王扶林執導的9集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中的主題曲《曙光在前頭》。那時,一中的校園有二三百畝,辦公樓與教學樓中間是食堂,在辦公樓的五樓琴房傳出的鋼琴伴奏,由L同學的美聲唱法演唱的《曙光在前頭》時不時在下午幾節課后的課外活動時響徹校園。
一晃那么多年過去,2016年高中同學相互尋找后建了一個群,在2017年春節的初四、初五兩天利用我回老家參加侄女婚禮的機會與在老家過年的20多個同學在縣城聚了一下。大家其樂融融,歡聲笑語,在吃飯的時候,我提議濃眉大眼的L同學唱一下《冰山上的來客》,并且告訴他說我們是聽他唱這首歌長大的。看大家跟著起哄,從電力局長位置退居二線的L同學站起來糾正我,說《敵營十八年》的主題曲不是《冰山上的來客》,而是《曙光在前頭》,然后就一邊打著拍子,一邊用他特有的美聲唱法為我們演唱了這首歌,讓我們這些年過半百的老同學一下子似乎回到了青春歲月。
同樣在聚會場合,我還見到了Z同學。Z同學就是在讀高中的時候我們四個男同學私自到長江游泳而他被卷入江中心命懸一線的那位,我們不僅是同班同學,還同住一個宿舍,相互之間就比較了解。對Z同學印象比較深的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隱隱約約聽到他和哪個女同學之間彼此有好感;二是“玩魔方”和“吹口琴”。宿舍里,時不時看到他玩這兩樣東西,用口琴演奏的歌大抵就是80年代初流行的歌曲。后來,我在上海,他在武漢讀大學,他還托我幫他買了一把24孔的上海牌口琴。
如果說在兩年的高中校園里印象最深的是《曙光在前頭》,那么,在校園外面聽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李谷一演唱的幾首歌了。
讀書那會兒,恰逢1981年11月在日本舉行的世界杯比賽,中國女排在袁為民主教練帶領下,在郎平、孫晉芳等球員的共同努力下,七戰七捷,首次奪得世界冠軍,這是中國三大運動項目首次奪得世界冠軍,震驚全國。一個體育老師的宿舍有一臺很小的黑白電視機,里面擠滿了人,是不是傳來陣陣高呼聲。
與此同時,中國男排在戴廷斌主教練帶領下,也走向世界舞臺,首先是1981年3月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屆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中國隊在先失2局的情況下,連扳3局,戰勝南朝鮮隊,獲得出線權。全場比賽耗時2小時45分鐘,央廣、央電通過衛星轉播了這場比賽的實況,全國億萬觀眾收聽收看了這場比賽。當中國男排逆轉獲勝后,北大學生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11月在日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杯賽上,中國男排經過7場角逐,取得3勝4負的成績,繼1977年第三屆世界杯之后,再次名列第五,達到歷史最佳戰績,也再一次點燃了老百姓的熱情。
在這樣的東風下,一方面鼓舞了各地開展體育運動的開展,另一方面也激發了我對國家體育運動的關注。
改革開放后不久的80年代初,咱們縣城每年組織由各系統或單位組織的職工籃球比賽。比賽是在縣燈光球場、縣中心醫院籃球場等場所進行,有的比賽是在白天進行,有的則在晚上進行。燈光球場是主賽場,離學校不遠,出了學校后門過馬路不遠處即是。那時學校有晚自習,但我去的不多,由于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還有各科平時測驗成績能夠名列前茅,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對我不上晚自習往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大家上晚自習,我要么按照我自己的節奏在宿舍躲在蚊帳里不受干擾地看書,要么就到長江邊走走,在有職工籃球賽的時候就一個人跑到球場看球。
去燈光球場看球是免費的,我去球場一般比較早,由于是9月份比賽,天黑得比較晚,去的時候,看臺上還沒有幾個人,但是球場已經在播放一些歌曲用于暖場。
主要播放的是當時比較熱門的歌曲,其中又以李谷一演唱的居多。比如電影《小花》(1979年拍攝)的插曲《絨花》、《妹妹找哥淚花流》,電影《黑三角》(1977年拍攝)插曲《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電影《柳暗花明》(1979年)插曲《清清的花溪水》,電影《歸宿》(1981年)插曲《喝慣了家鄉的水》等,此外還有《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第三屆亞洲羽毛球邀請賽”而共同譜寫的歌曲)等。
據統計,李谷一在130多部電影中配唱了179首歌曲,和500多位詞曲作家合作過,這些成績恐怕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而且在上世紀70、80年代,電影主題曲和插曲往往有時候比電影本身還要知名,影響更大。
在我1982年高中畢業的時候,李谷一在歌壇已經是如日中天了。等到我高中讀完到了上海讀大學后,李谷一仍然保持了上升勢頭,一首《鄉戀》在剛剛問世的時候雖然飽受爭議,其歌被人稱為“靡靡之音”,其人被稱為“李麗君”,但卻深受群眾的喜愛,到了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李谷一演唱了9首歌曲,這個記錄迄今無人超越。這屆春晚設有4部熱線電話,觀眾可以通過熱線點歌,沒想到點播最多的就是李谷一的《鄉戀》,晚會導演很為難,但最后時刻拍板放行。《鄉戀》這首歌可以說是內地流行音樂作品的開山之作。
央視春節聯歡會在最初幾年,歌曲演唱、曲藝方面的演員往往熟面孔比較多,李谷一就是其中之一。有了1983年的一炮走紅,1984年除夕李谷一在萬眾期待中繼續登場,在接近尾聲時,李谷一演唱了一首《難忘今宵》,從此之后,《難忘今宵》的旋律響了30多年,差不多影響了幾代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通過電影歌曲“認識”了李谷一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說,李谷一老師就是我在音樂方面的啟蒙老師,啟蒙的場所不是教室、不是街巷,而是球場。等高中讀完,我還是“未成年人”,換言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李谷一的歌聲中完成“成人禮”的。
李谷一老師早年是唱花鼓戲的。我在《歌聲中的歲月之二:跟著高音喇叭學唱歌》中說過,在我們江漢平原也有花鼓戲,狹義的是“沔陽花鼓戲”,廣義的就是“荊州花鼓戲”。李谷一老師唱的是湖南花鼓戲,不過,兩湖地區的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是相連的,歷史上都屬于“楚”或“湖廣”,在文化上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所以,湖南花鼓戲與一江之隔的荊州花鼓戲也有類似之處。
17歲那年的李谷一被選入湖南花鼓戲劇團;20歲,就主演了首部花鼓戲電影《補鍋》,而且獲得兩項大獎,這是她第一次與電影結緣,從而為向多棲演員的轉型奠定基礎。戲曲與歌唱,本是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兩個不同類別,她卻能夠將二者相互融合,從而創造出被稱為“戲歌”的一種新的更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品種,《瀏陽河》就是經過她的演唱而聞名于世的。也正因為此,李谷一不僅為許多電影配曲,不僅僅是春晚常駐嘉賓,還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戲傳承人。第二次與電影結緣,則是為眾多電影配唱主題曲和插曲,進而積累了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大的藝術成就。
轉型后的李谷一老師歌曲演唱風格獨樹一幟。李谷一的歌唱方法,是以戲曲、民歌等中國民族元素為主,在此基礎上通過中西結合、古今相融,甚至還吸納流行音樂元素,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此外,她深情、流暢、甜美、婉轉的歌聲,創造性地運用了“氣聲”、“輕聲”、“半聲”等演唱技巧,在歌曲演唱中聲情并茂,極富感染力,的確令人耳目一新。這些,恐怕也是她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迅速走紅,備受老百姓喜歡的原因,也是那時我們縣城職工籃球比賽球場用她的歌暖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