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十年的的歷史里,1994年為我們奉獻了諸多經典電影,甚至有人開玩笑說:這一年一定是上帝想看電影了。同樣是那年的電影《低俗小說》可以說是這些經典里的招牌之一了。然而和那些傳統的經典電影所不同的是《低俗小說》一直都飽受爭議。基本上只要你喜歡電影就很難不聽說這部電影,它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志,一種品位。但凡說自己愛看電影的,沒有不看它的,但凡搞文藝的,沒有不對它評說兩句的。而這些評論也嚴重兩極化,神作和垃圾是比較常見的詞匯。
其實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出現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如果相較于其他的藝術便不難理解。比如一開始繪畫講究寫實,突然出現了一些人喜歡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根本看不懂,后來我們知道了有一種畫叫抽象派。你可能根本不能理解為什么那些看起來就像3、4歲孩子畫出來的東西可以賣幾個億。但它依然是藝術,不會因為你的不理解就變成垃圾。類似的情況像文學作品里的《金瓶梅》也差不多。
為什么畢加索隨便一副畫可以賣出你無法想象的高價,而普通畫家類似鬼畫符可能一文不值。因為他是畢加索,而《低俗小說》可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在于他是昆汀·塔倫蒂諾的作品。如果你想真正知道為什么《低俗小說》是一部經典而不只是想裝個13,那么了解昆汀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昆汀的每一部作品都處處充滿了昆汀的性格,流著昆汀的血液,以至于如果你不了解昆汀就很難理解為什么他的作品這么獨特,你不認可昆汀就很難認可他的作品。當然有一類人不算在內,就是看完昆汀作品后他的影評只需要寫一個字——“爽”的人。因為昆汀的電影本來就是拍給你們看的,自然符合你們的口味。
十六歲就高中退學的昆汀沒有經過專業的電影知識學習。他大多數的電影知識和技法都是在錄像租賃店工作時通過大量觀看和仔細研究電影逐漸領會并掌握的。所以昆汀是一個典型的非學院派導演,而不拘一格,大量的電影知識儲備成為他最大的武器。
讓昆汀能夠進入電影行業的是靠他的編劇能力。1991年,他憑出售《致命浪漫》劇本所得的5萬美元,1992年決定拍攝自己的第三個劇本《落水狗》, 電影在圣丹斯電影節參展后,立馬受到了評論界和cult片迷的熱烈追捧。大受鼓舞的昆汀似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于是幾乎把自己全部的才能都用在了下一部電影《低俗小說》身上,結果《低俗小說》大獲全勝,奪得戛納影展金棕櫚獎,次年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奠定了他的好萊塢地位。或許是《低俗小說》真的是用盡了昆汀的才能,以至于之后的幾部作品都不斷在走下坡路。直到后來因為受到香港功夫片的影響拍出了《殺死比爾》才東山再起。所以讓《低俗小說》如此特別的理由只有一個——它能夠全方面代表昆汀·塔倫蒂諾。
電影的敘事結構是最常被提到的特點。電影講述了幾個不同的故事,每段配上一個小故事的標題,其實在電影默片時代是被廣泛采用的,只是在今天昆汀·塔倫蒂諾把這些看似每一個獨立的小故事,連在一起就成為了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從而完美的形成了一部電影。這種獨特的敘事手法并非《低俗小說》第一個使用,但應該是第一個很成功的電影,所以對之后電影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和影響,其中諾蘭的《記憶碎片》算是一個例子了。然而看到很多人在分析《低俗小說》的時候把每個故事都總結出來并按照正確順序排列我覺得是沒什么必要的。因為我們需要明白《低俗小說》本身講的就是低俗的故事。昆汀并沒有試圖像那些傳統電影一樣通過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告訴你一些人生哲理。而且電影的故事內容也沒什么難以理解的,如果是類似《記憶碎片》那樣的懸疑破案的電影,捋順故事似乎有些必要。當然兩者共同的特點的原本的故事如果按正常順序就過于普通了,所以這更像是導演把一個無聊普通故事拍的精彩的把戲,畢竟知道原理的魔術就沒什么觀賞意義了。
既然說這部電影最能代表昆汀。那昆汀有什么特點呢?
一.了解觀眾
在成為導演之前,昆汀就是最狂熱的電影觀眾。所以他也是最明白觀眾喜歡的是什么。出人意料的情節,震撼感官的暴力都是昆汀不斷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法寶。其中在昆汀之后作品里發揚光大的昆汀式暴力更是成為他電影最顯著的特點。和其他電影里的暴力有所不同的是,那些普通的暴力叫做“blood”,我更愿意把昆汀的暴力稱作“red”。這種不可預料和“red”完美的結合在影片那場文森特在車子里誤殺間諜的戲體現的淋漓盡致,一場看起來十分血腥的場景在卻讓人忍俊不禁,這就是屬于昆汀的魔力。所以說對于有些觀眾一個“爽”字就足以代表所有的感受。
二.電影知識百科
昆汀對于電影的認識基本都來自大量的觀看錄像,相信每當不知道怎么拍好一個場景的時候,昆汀就開始在他那個電影百科全書一般的大腦里找尋類似的考驗借鑒的場景。所以昆汀的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的場景都來源于借鑒。根據 imdb 的不完全統計,《低俗小說》共有 136 處引用和致敬。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只包含影視類的文化承載實體的致敬。像手提箱密碼 666 是《圣經·啟示錄》中的獸名數目這樣的類似于猜測的例子是不算數的。當然作為一個不熟悉美國電影文化的國人想要看出這些引用和致敬是極難的,甚至即使告訴你具體的致敬是什么,你可能也不知道昆汀致敬的名人是誰。但這依然不能否認昆汀的別有用心,說的形象點,昆汀其實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玩電影,只是很少有人想他一樣對電影如此熟悉。所以他應該是玩得最開心的那個人吧。
由于引用和致敬很多不可能一一列舉,這里就寫幾個簡單的,如果對其他的引用和致敬感興趣可以去imd詳細看看。
黑老大 Marcellus 轉過頭來看見 Butch 坐在車中的鏡頭,是從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驚魂記》中搬來的。
段經典舞蹈中 Vincent 有個動作源自叫作「Batusi」的搖擺舞。該舞蹈源自于 1966 版《蝙蝠俠》,由「Batman」 +「 Watusi」(60 年代一種舞蹈類型)兩詞疊合而來。
文森特之死無疑是引用了《禿鷹七十二小時》中 13 分 30 秒處 Harold 死在浴缸中的場景。
。。。。。。
三.話嘮
如果你問昆汀最想拿什么獎,既不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也不是奧斯卡最佳導演,而是奧斯卡最佳編劇。作為編劇出身的昆汀在他的電影里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話嘮,簡潔而密集的對話是昆汀所有電影的特點。
絕大多數的電影里對白都是為推動劇情而服務。而昆汀則不滿足于此,他更喜歡去挖掘文字本身的魅力,有些電影去掉畫面就什么都不剩,比如你一定不愿意去聽沒有畫面的《變形金剛》,即使你再喜歡它;而《低俗小說》去掉畫面依然是非常好的有聲讀物。影片里的人物就像普通人一樣在隨意的聊天,和劇情似乎沒有一點關系,卻又和人物本身有著極大的關聯。或生動的表現人物的性格,也有可能是人物接下來遭遇的暗示。比如文森特在談論毒品,即巧妙的表達的文森特是個癮君子,而且在接下來文森特關于吸毒的劇情觀眾又不會覺得意外。
昆汀影片里的人物說話有時候就事論事、推動劇情,有時候天馬行空,完全和劇情無關。影片開頭兩個殺手在車里的對話就很經典。兩個人在路上談到了阿姆斯特丹的毒品控制法令,不同國家漢堡叫法的差別以及足底按摩和性暗示的關系。這些對話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調節氣氛,而是昆汀自己獨特的講故事方式。無論是毒品,漢堡,還是足底按摩隨著故事的發展總是可以找到對應。這種方式的熟練運用其實代表了昆汀出色的駕馭故事的能力,即使影片的劇情反復切換,但前后的劇情以及伏筆都能一一對應,從而讓那所謂的“環形結構”可以完美的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你可以不喜歡《低俗小說》,因為它就像昆汀·塔倫蒂諾一樣獨樹一幟,這與它是否低俗沒有關系。但如果你了解了昆汀·塔倫蒂諾并且喜歡上了它,《低俗小說》以及他其他的作品你一定不愿意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