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理的天氣很詭異,常常搞得人不知道該穿什么衣服才好。大街上,有人穿著T恤短袖,有人還穿著棉衣羽絨服,彼此打量一番,心里想著:咱們真的是生活在同一個季節么?不知怎么回事,這段日子的大理天氣變幻無常。在你剛剛贊嘆完“今天天氣真好啊”,沒過一分鐘,烏云從蒼山頂上翻涌而起,伴隨著一陣妖風,雨就下起來了。只要雨一下來,氣溫就能瞬間下降十度。早上穿著輕薄衣服,打算好好享受一下春天陽光的人,這時一邊跺著腳瑟瑟發抖,一邊罵道:去他娘的,又特么下雨!大理的雨確實挺讓人發愁的。
我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之下讀完這本《山之四季》的。盡管屋外陰雨綿綿,狂風肆虐,感覺整個屋子都在震動,但是窩在被子里讀這本書,感到非常愉快。我的思緒一會跟隨作者在日本北部山間游蕩,一會又回到自己過往的那些記憶里。一些美好的記憶在閱讀的過程中復活,這也許是讀書帶來的最大的好處之一。
這本書的作者,高村光太郎,一生經歷豐富,遭遇坎坷。他是日本昭和時代著名的詩人和雕刻家。年輕時游學美國和歐洲,回到日本后成為“頹廢藝術”的前衛紅人。和文學家石川啄木、佐藤春夫和永井荷風等人一起創辦雜志,在文藝界也是先鋒人物。
后來高村在頹廢茫然的一個時期(貌似百分之九十二的藝術家總得經歷這樣的階段),遇上了智惠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受了她純真的愛情的清洗,得已從頹廢的狀態中獲救”。兩個人結婚后,一起生活了快二十年。但不幸的是,智惠子中年時候就因病去世了。接下來,日本戰敗,東京的家在戰亂中被燒毀,借居在詩人宮澤賢治家中時,房屋又一次被戰火毀掉。這時,已經六十多歲的高村,變成了一個孤獨伶仃、無家可歸的“疏散者”。在友人的幫助之下,高村來到巖手縣的山間,住在一間簡陋的小屋里。
這是一間僅容得下一人睡覺的簡陋小屋。距離最近的村民也有四百米遠。刮風的時候,風會咻咻地從門板縫隙間穿透進來。下大雪的天氣,醒來時連被子上都落著雪。沒有電,沒有瓦斯,沒有自來水,一切都回到最原始簡單的狀態。高村就是在這樣的屋子里,獨自居住了七年。他在屋前開墾、耕種,過著(基本上能)自給自足的生活。這本《山之四季》,就是他在山間生活的記錄和一些想法。
照我來說,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在于高村有著敏銳而細膩的內心,文字卻坦誠而質樸,十分難得。他坦言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以及自己作為一個都市人對于這種山居生活的不適應。比如說,他承認自己的種植水平實在不怎么高明,常常搞得糧食欠收,除了西紅柿勉勉強強還算像樣,其他作物的情況實在堪憂。熱心的村民們總擔心他的生活,常常給他送點什么吃的。
在給一位夫人的回信中,他很坦白地談起自己的孤獨。他稱自己已經是一介游魂,沒有父母,沒有妻子兒女,只能順應天命,獨自死去,然后萬事休矣。這么說來好像有點凄涼,但是高村卻說他的孤獨是一種不知寂寞的孤獨。我們通常所說的孤獨,大多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由某種不安和不滿變化而來的吧。重要的是無論待在哪里,只要做好在那里能做的事,盡自己的責任就好。
這些年來,我始終抱持著一個信念:一個人一旦學會了享用孤獨,他的世界就是嶄新的了。閱讀高村的文字,那些字里行間透出的平靜和喜悅,再一次加強了我對這個信念的信心。
事實上,正是因為孤獨而敏感,才會有更多美好的東西能被感知到。高村談到冬天的大雪,談到山間的植物和飛禽走獸,談到那些熱心而淳樸的村民,談到山里生活的四季流轉,總透著一股孩子般的驚喜。在下大雪的天氣里,他就從屋里出來,感受被大雪覆蓋,心里感到由衷的快樂。他觀察到春天來臨時的冰柱,讓人感覺非常寒冷,但冰柱恰恰是天氣變暖和的標志。過不了多久,溪流的冰雪就會開始裂開,美麗的植物,會在春天醒來。
高村先生也常談到食物。大概他常常挨餓,于是看到天邊連綿的山巒,竟然會想到熱騰騰的面包。山里的栗子非常好吃。在高村的小屋附近,就有許多栗子樹。秋天栗子成熟的時候,就會一顆一顆地掉到他的小屋頂上,咚咚地響。這些栗子用來煮熟,或者炒著吃,都是相當美味的。山里還有種類繁多的蘑菇。有些蘑菇很好吃,有些蘑菇沒有味道,有些蘑菇有毒。高村對照著一本圖譜,把能吃的蘑菇都吃了個遍,連村民們平時不愛吃的也不放過。看來他的確常常吃不飽。
要想在山里安靜地住下去,并且內心安寧平和,那么這個人必定得經歷過很多世事,且最終又從這些世事之中解脫出來。若非如此,一個人住在山里,恐怕是無論如何也待不住的。
試想一下這樣的畫面:一個人在山間的小屋醒來,外面下著大雪,最近的鄰居也在四百米外。下雪是沒有聲音的,所以世界一片寂靜,就好像自己聾了一樣。把地爐的火燃起來,燒水煮茶,從書架上隨意抽出一本書。一些往事不知從什么地方飄過來,一會兒又飄走了。爐子里的柴火忽然間噼啪地響了一下,這時,不經意間喃喃自語,嗯,住在這里也不錯嘛,外面的世界也沒什么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