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來到平遙的時侯我充滿期待,老師帶我們?nèi)タ戳丝鬃?。老師給我們講了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之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的五句名言。
孔子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可以很快的解決問題。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guī)矩了。他還說了好多句名言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溫故而知新和可以為師矣的意思是:反復去溫習以前的知識,讓自己能對學過的知識牢記,或產(chǎn)生新的見解.同時又不斷的學習、補充新的知識,與以前學過的知識相結(jié)合.這樣就是學習最高的境界,邊可以作為別人的老師了。君子喻于義和小人喻于利:君子但知公義,小人但知私利。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錢財,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為之。君子小人,一言難辨,此以公義私利說其總則而己。有一個成語是:韋編三絕他的意思是:孔子不斷的復習他學過的知識麻繩都翻斷了三條。
?
孔子當上老師后君子和平民都可以上學的。孔子沒有當上老師之前平民是上不了學的。孔子一輩子收了約3000多學生,只有75個平平無奇。他們的學費只是一串豬肉。不管年齡大小都可以上學。最小的才9歲,最大的比孔子小一歲。他周游列國告訴皇上怎么樣才能讓平民過好,能讓他的國家發(fā)達一些。但是有一些皇上他不聽取孔子的意見。但是有一些國家聽取了他的意見,他們的國家就發(fā)達了一些。沒有聽取他的國家都開始墜落了。他去的國家有衛(wèi)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老師給我們說有一些人說他什么都沒有的時候。他就去夫子洞住一段時間。
孔子收門徒教育中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教材。不分年齡長幼。幽身貴賤云能以身作則,一視同仁,因此在魯國人治堵后國中。出現(xiàn)了所學而優(yōu)則壯的用人之路,其聲望和影響即與日俱增。他15抱定學習自習,以其天賦。和平時勤奮。孔子還說了一句他說的是 不應該取笑比我們不聰明的人? 有可能你有一道題不會他就會。所以我們也要互幫互助;不能排擠別人。
最后我們要知道孔子的成功不是隨隨便便的。他15歲開始用功,我們才4年級,說不定我們努力用功長大后比孔子都有前途聰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