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讀一本書,其實是用心靈去感悟月的朦朧,星的燦爛,花的嫣然,淚的晶瑩,落英的飄零,還有生命的滄桑和美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靜謐的午后,呷一口醇茶,輕輕地開啟書的扉頁,縷縷墨香如蕭蕭楊柳風,蒙蒙杏花雨。我是在三個像這般悠然閑適的午后讀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的,書讀完后竟舍不得合上最后一頁,那些令人回縈難忘的故事仿佛還在上演。其實第一次見到書名,腦海里浮現的只有荒蠻、枯燥、貧瘠和單調的畫面,誰知翻開書跳出來的竟是令人驚嘆不已的生活畫卷,透露著一種浪漫、風致、濃情的異域情調,三毛以她細膩、敏銳、感性的樸素語言描繪沙漠特有的地形概貌與風土人情,和所品嘗與體驗到的沙漠生活細節與生活經歷。與其說是讀完整本書的倒不如說是聽完整本書的。書里的故事時而溫馨閑適,時而幽默詼諧,時而韻味悠長,時而深厚沉摯,宛若三毛在與你述說,故事里的人物便在你的腦海里變得活龍活現、神情畢肖,使你仿佛身臨其境,和他們同喜同悲。
讀《沙漠觀浴記》,仿佛去聆聽一首歌,旋律悠揚,環佩妙音讓我閑適暢達。三毛在某天偶然聽說撒哈拉威人也洗澡便來了興趣,想一探究竟。第二天她便來到所謂洗澡的地方——是個小房間,有幾條鐵絲橫拉著,鐵絲上掛滿了撒哈拉威人的衣物和包在身體的布等等,周圍飄散著很濃的怪味。隨后三毛到了另一個房間,看見地上冒出水來,許多女人在打水,場面活潑動人。還得知那里的女人一般三四年才來洗一次澡。而她們洗澡都是用一片小石頭沾著水刮身體,直到全身的污垢都松了才用水沖掉。房間里熱氣蒸騰,又混合著人的體臭,地下和墻壁上還積了一層厚厚的污垢,這樣可怖骯臟透頂的景象,讓三毛跑出了房間。第三天她見識到沙漠里洗身體里面的場景:那里的女人把海水倒入大罐子內,罐子下面的一條皮帶管用來塞入體內,水經過管子流到她腸子里去。如此洗三次,一共洗七天才完畢。直到看到這個故事我才了解到沙漠里的人洗澡的方式,訝異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三毛的灑然和勇氣,這和我們四季如夏,四周環海的海南島簡直是天差地別。水,對他們是多么的珍貴呀!況且沙漠地區還是常年炎熱的天氣,下雨是很罕見的情況。現在生活中還是有一些人不懂得水的珍貴,也沒有節約用水的觀念,要知道你所浪費的每一滴水,都是嚴重干旱地區里的人們所求之不得的水。
讀《愛的尋求》,仿佛是去欣賞一首詩,纏綿悱惻,誠摯真切讓我心旌搖曳。故事里的沙侖是個憨厚老實、善良質樸的年輕小伙,幫忙看著一家雜貨店。由于三毛經常光顧,漸漸與他成了朋友。有一天,沙侖請三毛寫一封信,并說了緣由:原來,沙侖有一個太太,是個在照片里看起來俗氣的女人,叫沙伊達。他們在阿爾及利亞結了婚,根據沙漠的風俗,沙侖把父親留下來的所有財產都送給了女方,沙侖回到了撒哈拉,可女方卻沒有回來。所以想讓三毛代寫信。三毛一了解情況就清楚了沙伊達是個騙子,只是忠厚的沙侖卻還瘋狂地愛著她,淪陷而不可自拔。看沙侖一片癡心,三毛還是寫了信并寄給了沙伊達,于是沙侖開始苦苦地等著回信,后來沙伊達回信了,但信上寫著讓沙侖籌十萬塊西幣送去才能與他會合,周圍的人都看出她是個騙子可沙侖仍一心等待他的“愛妻”。于是沙侖千方百計地找到了一個兼差,日日夜夜地辛苦工作,每天只休息三個小時,還縮衣節食。很快他就憔悴下來,眼里布滿血絲,神經也衰弱起來,瘦成皮包骨。直到后來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他的愛情只是飛蛾撲火。覺得這是個催人心肝的愛情故事,沙侖對愛情的渴望、真誠和專情讓我由衷地贊揚,但另一方面他在愛情面前的愚昧、萎靡又令我感到惋惜,古詩里所寫的“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的就是像這樣凄美的愛情吧。
讀《啞奴》仿佛是在去品嘗一杯茶,佳茗清透,茶香醇厚讓我品香審韻。有一天三毛被邀請到鎮上一位撒哈拉威財主家吃飯,看到負責打雜的小男孩聰明伶俐,禮貌懂事。隨后得知這樣可愛善良的小男孩竟是個奴隸,頓時不平不忍,離開財主家時她塞給了小男孩200塊錢。三毛在里邊是這樣寫的“我很為自己羞恥。金錢能代表什么,我向這孩子表達的,就是用錢這一種方式嗎?我想不出其他的辦法,但這實在是很低級的親善形式。”從這可以看出三毛的自責與憐惜,還有愛莫能助。是的,從來沒有哪一個生下來的黑人臉上寫著——我是奴隸。只有那些喜歡攀權富貴,依仗自己有權有勢,所以有持無恐的人肆意蔑視和踐踏奴隸的尊嚴,摧殘和迫害童奴的童年。然而故事并沒有結束。第二天,一個舉止謙卑,禮貌拘謹到啞奴來到三毛家稱自己是男孩的父親,來感謝三毛的好意并還錢。但三毛執意給他,啞奴只好收下,并再次真誠的道謝才肯離開。過了不久,三毛門口放著一棵生菜,來自一個窮得連身體都不屬于自己的啞奴。于是友好的三毛和他成為了朋友。以后的日子,三毛和荷西總是幫助啞奴一家的生活,而聰明知恩的啞奴也通過小事來報答他們。后來,啞奴要被主人賣給別人了,三毛驚慌地把家里的毯子和一些錢塞給了他。混亂中,大家都看見啞奴瘋了似地抱著毯子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帳篷,還把錢給太太。最后,啞奴還是被送走了。看到這里,我忍不住為啞奴的命運感到怔忡不安,此次前去,何時才能與家人團聚?他又會過著怎樣艱辛貧苦、卑躬屈膝的日子呢?啞奴曾打手勢給三毛看,意思是說:“我的身體雖然不是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這樣的話真是叫人敬佩啊。雖然啞奴一貧如洗,但他并不蹙眉低首,因為他還擁有一個家,再苦也是溫暖的;雖然啞奴從未讀過書,但他懂得知恩圖報,并且聰敏敦厚。那些腰纏萬貫卻淺薄愚昧和心靈充實的啞奴簡直是相形見絀。
三毛是一位走進撒哈拉沙漠的奇女子。她說:“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她說“讀書和旅行是我個人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最深的時光,大半都由這兩件事情中得來。”于是她和荷西搬去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記錄著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一段尋找生活真諦,追求人生意義的心路歷程。她獨立果敢,不因沙漠的環境惡劣和物資匱乏而卻步;她樂善好施,不因荷西的阻撓勸告而停止用自己所了解的醫學知識為沙漠里的人治病,還經常借東西給沙漠鄰居;她聰慧優雅,把一個在墳場里的、面對著垃圾場的房子經過廢物利用,用心打造成藝術的宮殿;她率性浪漫,想利用攝像機拍攝下沙漠這塊神秘遼闊的大地……
通過閱讀《撒哈拉的故事》我了解到了撒哈拉沙漠的荒僻落后與瑰麗壯闊;我看到了三毛面對困難時的堅定和隱忍以及對生活的樂觀和熱愛;我體會到了不同層次的文明的對比和碰撞;我領悟到了生命的珍貴與美麗,還有心靈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