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1了解感受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景?一個男孩哭的很傷心,家長會這樣說: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告訴你了,你小男子漢不準哭,哭能解決什么問題嗎?
第一部分如何愛才會讓孩子感受到愛,貝媽說不注重對方感受的愛,不是愛,而是另一種控制,那么愛孩子和讓孩子感受到愛很不相同,唯有愛到達孩子那里,才是感受到愛,父母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里,父母對孩子的愛的方式才會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本章的攻略是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方法和工具,讓我們的愛由內而外傳遞給孩子。
還有就是在吃飯的時候我們會這樣說,快把這個魚吃了,魚比肉好吃。多吃點魚,對你的身體有好處,不能挑食。從家長邏輯來看,父母說的話,講的道理幾乎都是正確的,并以強烈渴望孩子更優秀為出發點,但結果是孩子就是不聽。那么問題出在哪里了呢,你有沒有答案?
貝媽所倡導的鼓勵式教養是建立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基礎上的,是以關注問題解決為導向,以培養孩子社會技能和生活品質為落腳點的養育之道。
鼓勵式教養如何解決,剛才我們提到的那兩個挑戰呢?
貝媽認為問題在于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大多從父母自己的感受出發,而非孩子的感受,愛孩子和讓孩子感受到愛是有距離的,父母的愛只有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或被鼓勵時,愛才會真正到達孩子的心理。
希望通過今天的微課之后你能夠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解決思路,那我們今天進入第一個攻略:了解感受。
感受是什么?感受是人內心一種情緒的表達也就叫內心戲,它可能是開心 ,快樂,生氣,憤怒,難受傷心,無聊,疲憊,焦慮等這樣的形容詞。
只可惜,當我們成為父母時知道要愛孩子,但沒有誰教過我們如何表達愛,更沒有學習過怎么表達愛才是注重孩子感受的,若父母為承接孩子的感受,哪怕再多的真知灼見,大道理也于事無補,孩子也無動于衷,所以愛的表達方式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
孩子天生具備表達感受,識別感受的能力,相反,成人越來越容易通過看法,評價和判斷的方式來溝通,而對感受卻不知所措,有時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感受,甚至會說我沒有感受。如果父母不去協助孩子刻意練習,那么孩子就會慢慢失去對感受的感知。
感受無所謂好與壞,不是說憤怒就不好,高興就好,無論是憤怒還是高興,僅僅是在當下內心體會給予身體的一個信號,讓我們知道自己怎么了,或者正在發生什么,難受是當時的一種感受,高興也是當時的一種感受,不可能只能高興不能傷心,只能快樂不能憤怒。
那么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對于感受的處理,要么就會選擇壓抑。要么就會選擇發泄,這兩種方式都不好,如果壓抑感受,雖然沒有傷害到他人,但是情緒是一種力量,會通過病變的方式呈現。那如果選擇發泄情緒,必然會傷害他人,破壞我們的人際關系,讓我們內心感到不安。
鼓勵式教養對待情緒的方式就是接納它的存在,有效地管理情緒并關注問題的解決。
那么我們有什么方式來聊了解感受呢?描寫感受的詞匯非常豐富,鼓勵式教養感受互動表可以幫助父母與孩子了解感受,還可作為精彩的親子互動游戲,提升親子關系。
這個表有什么作用呢?貝媽這里提到的一個方法是:你來演,我來猜。就是把這個表中的詞匯打印或者寫在白紙上,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演,不能說話,讓全家人來猜。這樣不僅有利于父母和孩子了解并熟悉這些詞匯,還有利于幫助孩子將這些感受與面部表情聯系在一起,孩子也非常喜歡這個游戲。
這個表格還可以繼續進一步的補充,比如說當孩子在閱讀課文時,看到一個新的感受詞匯就可以補充到表格中或者做成卡片,不僅幫助孩子提升了閱讀興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
還一種是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有時孩子不太會表達或者即使明白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怎么說,他的一些對于感受的詞匯還不是很敏感,或者是說他積累的詞匯并不是很多。所以我們可以問一下,哪一個表情代表你現在的感受?你現在是什么樣的感受嗎?你現在是很憤怒嗎?你現在是很生氣嗎?孩子就很容易選擇。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幫助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
我特別想強調一下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把感受與想法與決定混為一談,比如說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作為父母有什么感受呢?有人會說什么都好,一寫作業就要把我惹毛,不知道在想什么,一寫作業就在那里墨跡,三個小時過去了,作業都寫不完。
還有的說看他寫作業就想發脾氣,真想揍他,這些都是想法和決定而非感受,通常所謂的想法就是人們對這一件事情的看法,觀點,判斷,評價和信念,因此往往是一句話或一段話,決定就是人們的行為和動作,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感受是什么呢?感受就是一個形容詞,感覺無所謂好壞,想法有好有壞,決定有優有劣,不帶評判的溝通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更容易走進他人的內心。
在親子關系當中基于感受的溝通,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會覺得你很理解他。
當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當中習慣了用想法和決定與孩子溝通,那么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指責或挑剔,合作的概率就會降低,取而代之的就是推卸,反駁或者是辯解。例如孩子上學又遲到了這件事,當老師問:今天上學為什么又遲到了?孩子就會說:今天早上鬧鐘沒有響,我媽媽忘記喊我起床了,今天早上下雨堵車了,我今天坐過站了。這些回答往往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他人造成的,總之跟自己沒有關系。
這些聽起來更像是借口,孩子一點自我反省的念頭都沒有,作為父母此時常常這樣歇斯底里:讓你找理由!看我怎么教訓你!每次都不長記性!生活中因為遲到這樣的事情而爆發驚天動地的戰爭就不足為奇了。我們應該怎樣用我們的鼓勵式教養方式來解決遲到這個問題呢?這是明天的攻略,感謝大家的傾聽。
攻略二說出感受,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立者)說:人是通過感知來認識世界的,他強調每個人都有一副獨特的眼鏡來感知這個世界,在感知機模的影響下人們對其進行詮釋,形成個體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感受對于鼓勵式教養來說非常重要,甚至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感受的覺察和辨別。
對于上學遲到這件事情,我們表達誰的感受呢?是孩子的感受還是我們的感受,我們什么時候跟孩子談上學遲到這件事情呢?用說出感受的方式溝通父母,只要表達自己的感受,描述事實或現狀,不帶評判,孩子很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再下一次做好。
先看看書中例子的表達方式,有的家長會說:我感到很著急,因為老師告訴我你是早上九點到學校的,孩子會說:媽媽,是我自己忘記上鬧鐘了,我今天會上好鬧鐘的。有的家長會說:我感到很擔心,因為老師說你是九點到學校的。孩子會說:媽媽,我明天會早點到學校的。
孩子是有糾錯能力的,當我們維護孩子的尊嚴時他更愿意改變,相反如果我們沒有維護孩子的尊嚴,他會第一時間本能地用全部力量去保護自尊,忽略問題的解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說出感受,不帶評判描述事實和現狀就可大大地提高親子關系。
這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是說出感受描述事實或現狀不帶評判,我們的語言當中有太多的評判,觀點,看法,所以有時候不知道怎樣不帶評判地與孩子溝通。其實這非常非常的困難,有時候我們的語氣,我們的表情,可能在表達感受的時候不那么客觀,所以需要我們接下來的練習。(舉例樂樂光腳丫在地上走 如果我只是讓他穿上鞋,或者是在做的時候說你感冒還沒有好,你怎么光著腳丫子,我覺得他可能不太配合,所以我只表達了我看到的現狀:他光著腳丫子,說出我的感受:我有點擔心,孩子就會知道接下來應該怎樣做。)
關于上學遲到這件事情,我們是什么時間跟孩子談呢?是早晨非常匆匆忙忙的這個時間還是其他的時間呢,你有沒有好的建議?或者是你的案例跟大家分享,希望留言。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攻略三接納孩子感受的五個句型。
比如孩子約定半小時電視可是還想繼續看,那我們怎樣用接納感受的方式來表達呢?
唯有父母接納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對父母敞開自己的內心,如果不去關注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的心會被一層你休想,你不可以的外殼武裝,以保護為什么老做不好,我真的做不好,我怎么這么差,等強烈的自卑感,不被他人發現。只有在維護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孩子才有勇氣嘗試與成人合作,正是因為尊重和鼓勵并行的鼓勵式教養,維護了孩子的自尊,所以孩子才愿意與成人合作。
父母不一定急著教孩子做什么,教之前一定要感同身受孩子當時的感受,用聽起來這個句型先接納孩子的感受,然后再教孩子方法。那孩子可能會更理解。
傳統的打罵,懲罰,羞辱,指責和批評等方式,徹底把孩子推向了自尊的低谷,甚至可以說是肆意的踐踏了孩子的自尊,孩子會用反抗和對立來捍衛自己的尊嚴,即使現在順從,那他到青春期的叛逆會來得更加的兇猛,也許孩子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那樣做,但是本能會驅使他們那樣做。因此,接納孩子的感受是尊重孩子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這就是第一個句型:看起來動畫片實在是太精彩,讓你自己去關電視似乎是件很艱難的事情,這樣與孩子溝通,孩子感受到媽媽懂我,因為尊重了孩子被動畫片吸引的感受,與孩子有鏈接,那么孩子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第二個叫聽起來。比如放學回家,孩子抱怨自己多次舉手,老師都沒有看見。那么我們可以試著用聽起來老師沒有看到你多次舉手,你感到很難過。
第三個句型是好像。比如孩子吃了一個棒棒糖,還想再吃一個,我們可以說你好像還想再吃一個棒棒糖。那么父母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可能會才可能會控制自己,也許有例外,但是有一點孩子一定不會突然爆發不良的情緒。
四個是你似乎。比如孩子還想在小朋友家繼續玩,不愿意回家。那用你似乎怎樣來表達呢,你可以在此留言。
最后一個就是我猜猜怎樣,比如孩子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并且不怎么合理,那么用我猜 可以說:我猜當時你那么做一定有你的理由,你愿意多說一些嗎?
這五個句型就像鑰匙一樣打開了孩子的心門,讓父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無需五個句型,同時使用。只要使用其中一個或兩個就好。
走進孩子內心,接納孩子感受的五句型:
看起來……是件很……的事
聽起來……你感到……
你好像……
你似乎……
我猜……
之前我們都知道了,無論孩子是什么感受都需要父母接納,特別是難受,委屈,傷心,恐懼等感受尤其需要父母的接納和撫慰,一方面心理學表明,小時候那些看來不起眼的事情,有時會陪伴我們一生,特別是有身體記憶的感受往往帶來更為深刻的影響,那一方面孩子年齡小他的行為和決定不見得都是對他有幫助的。
認同感受不是完全的認同孩子的行為和結果。接納孩子的感受也不是為了搞定孩子。而是父母幫助孩子去體會自己的感受,更是在培養孩子同理他人的能力,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今天的攻略是感同身受舉例法,當人們在講述自己的類似案例時,他人會有一種被理解,被接納的感受。
感同身受舉例法對任何年齡段的都非常有效,因為這與年齡無直接關系,這背后是人們都期望被接納,被理解,被同理。
父母的職責就是在生活中教練 陪伴和鼓勵孩子學習如何做出判斷,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解決問題等社會和生活技能,感同身受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我們去教煉引導的第一步,否則可能會帶來孩子更多的對立,反抗甚至傷害。
大家與孩子在交往中可以嘗試感同身受舉例法,與孩子分享你的經歷,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
舉個例子,比如一位媽媽分享自己的孩子挑食的事情,一點點菜葉子都要挑出來,另一位媽媽馬上分享自己家孩子如何挑食的事情,然后大家紛紛發言,要不了幾分鐘,孩子不睡覺,不刷牙和不做作業等事情,媽媽無不通過點贊加一等方式來認同。通過講自己孩子的事情,媽媽們彼此相見恨晚,都是同頻之人,不僅解壓,更是療愈。開始談論的主題不重要,問題怎么解決不重要,要不要解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深深的被同理,自己再也不孤單,因為那么多人與你感同身受,感同身受舉例法就是講述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類似案例,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
舉例:比如昨天案例當中的提供者果媽,最后他是怎么樣讓怎么做的呢?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果媽坐到孩子的身邊這樣說:看起來今天的動畫片實在太精彩,似乎讓你自己去關有點舍不得。孩子點了點頭,但眼睛一直盯著電視。重要的是這樣說時,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存在,而不再把父母當作空氣,那媽媽繼續說:媽媽小時候也喜歡看動畫片,最好能看24小時,外婆都不要來管。何況是這么精彩的時候。那一刻,孩子的眼睛盯著電視屏幕,但笑了一下,孩子笑的含義意味著原來媽媽小的時候跟我也差不多。
有一個問題要留意,為了讓孩子合作,是否可以編一個故事呢,我的建議是最好講述真實發生的事,故事。如果父母沒有相似經歷怎么辦呢,父母可以講一個自己生氣,憤怒或傷心等類似感受的經歷,也許不是同樣的事情,但情緒是一樣的,孩子會通過父母講述的事情感受自己被理解和被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