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深刻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本質上壞的時候,你就別指望他能對你好,縱然會那也只是暫時的表象,真面目遲早會露出。
古人有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心理學來說,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人的心智模式只有一種,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也要求嚴格,尤其是下屬或晚輩則更甚之。
曾經一個合作伙伴暫時稱他為a,我對他極好,提供各種無償的幫助。忽然有一天,我聽說a因為利益的關系背叛了他表哥。聽聞此事,我當時心存僥幸,覺得這只是個別事件。他表哥也是我的好朋友,曾在我面前痛斥其見利忘義,當時我也想著他可能受傷了,才說出這樣的話,然而事情僅僅過了一個月,我也受到了同樣的遭遇。當初總以為是別人誤會他了,因為a一直在訴說自己是受害者,最后才發現是自己深深的誤會他了。一個人本質上見利忘義,那么對所有的人做法都是一致的,所以要看透一個人,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不過如此輕而易舉。遭受背叛的感覺真不好受,我們天生都有讓別人活成自己心中的樣子的掌控欲,我在想難受的感覺來自于掌控欲的坍塌。
有時候發現自己在某種情況下脾氣會特別大,尤其是對自己親密關系的人。究其原因應該來自于失控感。比如說先生帶著孩子們玩耍,我在忙家務,忙著忙著就會怒火中燒,對著家人怨言相對,冷靜下來,我在想應該是自己總在制造這種光付出的無助感,甚至不愿意接受幫助,仿佛多干一點活就可以占據道德的制高點。這樣的話既可以得到別人的贊賞,也可以怒斥眾人為何不幫我。你們都是壞人。
一個人成年后的互動模式與童年的經歷有著莫大的關系。感覺自己就是典型的中國式老好人,愿意付出,在潛意識中卻極度渴望回報,一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時,常常焦慮如影隨形。
想要放下焦慮,先學會放下中國是老好人的付出。既然要付出就學會心甘情愿,莫指望得到任何回報,所有的付出都基于我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