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 ? ? ?為弘揚國學精神,傳播傳統文化,山東建筑大學國學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中旬開展了題為“國學下鄉”的社會實踐活動。
? ? ? ?出發前,大家滿懷期待的一起在學校準備帶過去的書、圍棋、簪子制作材料、禮儀教學用品。一樣一樣的準備的同時,也磨合著大家的配合,為社會實踐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臨出發前的下午,大家一起開了一場交談會,明確分工。隊長一個一個的安排,穩而不亂,井井有條。
? ? ? ? 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團隊先后開展了禮儀教學、國學講堂、孝心簪子制作、圍棋教學以及課業輔導等活動。
? ? ? ? 第一天開展的是禮儀教學,早晨7:30我們到了社會實踐地點——巨野縣曹樓小學。走進校門,映入眼簾的是小小的操場,水泥地和土地混合的小路,平房的教室,以及樸實而精干的門衛。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場雨,學校路上留下了一些積水。抬頭望去,一群十一二歲的學生在校長的帶領下正在清掃校園,看著他們小臉上的認真,隊員們的心融化了。慢慢的走進他們,拿起一把掃帚和他們一起掃地交談,聽著他們言語中的羞澀與孩子的天真,我覺得最幸福的事莫過于如此了。在交談的閑聊的同時,也了解到了學校教學資源的欠缺,聽著孩子們說教室里沒有空調,少數教室有電腦,微機室電腦損壞過多,以及掃地的同時看到了年久失修的籃球架。我不僅對這些孩子起了呵護之心,同在一個世界生活,他們的學習條件卻比隊員們艱苦的多。但看到他們眼中對知識以及對外界的渴望,我當時只有一個信念,無論如何也要利用這幾天好好的教他們,讓他們懂事,知禮。禮儀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小心翼翼的模仿著隊員們的動作,仔細的學習拜師禮以及朋友之間見面如何行禮,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對對孩子在隊員們的鼓勵下登上講臺表演。最后在班長的統一下,全體學生對他們的校長以及老師行拜師禮,表達對老師們的感謝。
? ? ? ?后來隊員們進行了國學講堂,考慮到孩子們年齡小,理解能力相對較弱,隊員們以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的形式教授國學,聲形并茂,孩子們認真學習,也明白了怎么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愛護同學,好好學習。孩子們端坐,拿起書本用稚嫩的語言大聲朗讀先賢留下的精髓。認真的態度讓我們這些大學生贊嘆。如果學生都像這些學生一樣,祖國必定更加強勝。中午吃飯的同時與校長老師交談,在明白學校的教學條件艱苦以及硬件設施短缺之后,隊員們對這群孩子的愛護又多了一些,也對當今農村教育的了解多了一些。
? ? ?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孝心簪子制作的時候,一個孩子第一個做完手工,臉紅著小聲的問我:“老師,我能不能帶回家給我媽媽?”在得知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他們的孝心之后,他又愉快的做了幾支,說回家都送給媽媽,這樣媽媽就能更好看。我再一次震驚于這個孩子的懂事。在此同時隊員們也進行了圍棋教學,孩子們也許和隊員們熟了,也漸漸地嬉鬧起來,我們雖是老師,也是他們的哥哥姐姐,看到他們快樂的笑容,那是我們最大的滿足。
撰稿:宋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