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面,是我家鄉那邊的叫法,也稱“手工面”或者“手搟面”,是面條眾多類別當中的一種。“拽”,動詞,指在制作面條時的動作,如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有“拉”的含義。但“拽面”和“拉面”又是極其不一樣的。就其字面來看,加以細細地考究和分析,我們會發現其中也是很有意味的。原本的,“拽”和“拉”都為動詞,“面”是名詞,動詞和名詞的結合,我們稱之為動賓結構,如把它放在一個具體的句子當中,如“我在拽面”,則是作狀語用的。這是從句法成分來分析的。拋開這一層意味,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如,問:“晌午吃啥飯?” 答:“吃拽面!”在這里,則又是作為一種食物名稱來說的,完完全全的是名詞的定義了。在漢語當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許是不好專門地以“面條”本身去作定義、區別和分析,所以才以外在的行為、動作來作辨別罷。由此,便產生了太多的關于面條的類別,具體可有“刀削面”、“拉面”、“拽面”、“水面”、“板面”、“擔擔面”、“饸饹面”等之類。
這里所要說的“拽面”,則是我家鄉關于面食的一種吃法。我是很熟悉它的做法的,我目睹過許多次媽媽做面的過程,已經算是了然于心了吧。然,并沒有親自的動手試驗過。
首先,將一些麥子面兒和上水攪勻,使之成為面團團。水不可加多,但也不可少加。多了,面就發軟,不會有勁道。更甚之,則成了稀糊狀,就不再是做面的材料的,反倒成了是做煎餅的了;少了呢,面則不能很好的揉和,有些沙沙的,松散的。所以,得掌握好分寸,能做到恰當好處。隨后,把揉出來的面團放在案板上,再進一步地加工、揉和,使其變得綿軟。再后面,用搟杖把面團碾成一張面餅,薄厚要適中。這個過程中,還要求對面餅的軟硬程度進行一個拿捏和判斷,面軟了呢,再添加一些干麥粉,中和中和。要是硬了呢,可就麻煩了,是必定要“回爐再造”一下的。所以,其軟硬好壞,非是做面的老師傅們所不能把握的。在這方面,我媽媽的手藝可是不賴。
進行完前面的幾道工序后,接下來可就要到“拽”的環節了。用刀將面餅勻割成若干寬面條子,再逐一地拿起,兩手捏住兩端,用力地上下甩動,使其得到充分的伸展。如此,這拽面便就是做好了。煮出來的面條,晶瑩,綿軟,口感也是極好的。用西紅柿,雞蛋碎子,青白蔥花打的鹵湯,有紅有綠,色彩耐看,也更是濃香。五街六坊里,聞到的心動,看到的更是眼饞。
就是這樣,家鄉的人可是最愛這種飯食的。在我小時候,長期以來,拽面是被認為是最好的。“雞蛋打鹵老拽面”,則是對它最好的形容。如鄉親們互問起來,也定會拿了這句話來回答。久而久之,這——“雞蛋打鹵老拽面”,反倒成了一種幸福的、高品質生活的象征了。
前些天跟媽媽的一次通話,當問到晌午吃的啥飯的時候,她還說是拽了面吃。我撒嬌也似的向她要求,說等我回去,也要做給我吃。她也是很爽快的就答應了。一定程度上,能吃上拽面,是我小時候關于幸福的最切實際的定義。媽媽的拽面,就是我最不能忘記的,及至現在,也是令我最懷念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