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4篇
01
有天下班,孩她媽收到了女兒的微信,皺起了眉頭。
由于學校離家太遠,女兒經常住在離學校近的外婆家,到了11、12歲的年紀,鬧點小情緒也是正常的事情。但這天好像不太一樣。
孩她媽跟女兒用微信聊了20來分鐘,臉色越來越難看,最后忍不住要打電話過去發(fā)脾氣。
我一把按住她說,別急,給我看看。
粗略地瀏覽了一下兩人的對話記錄,女兒在使勁表達不爽,媽媽在使勁出主意。最后女兒明顯是怒了,發(fā)來「你不在這里,刀子扎在誰身上誰疼?。?!」,連用了三個感嘆號表達情緒。
我對孩她媽說,我來回吧。
后來,我一共只回了三句話,整個事情就結束了。
02
溝通氛圍:進入溝通的前提
李中瑩老師認為,和諧氣氛是溝通的前提之一,氣氛和諧能使雙方感到安全而無需啟動自己的保護機制。
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說著說著,就會莫名其妙起火了。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我們認為的「溝通」里,其實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說服孩子按我們說的做。
在我經歷的這次溝通事件中,孩她媽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消除女兒的不愉快,且接受事實。
問題在于,很多時候孩子也有自己的需要,你所要的跟她所要的完全不同。這時候溝通就會不順暢了,氣氛瞬間開始緊張起來。
這時候要做的不是繼續(xù)溝通,因為接下來的溝通必然都是無效溝通。這時候最好退出溝通,緩解一下情緒,思考一下自己的信念系統(tǒng)。
NLP認為,你之所以開始有情緒,無非是信念系統(tǒng)受到了挑戰(zhàn)。那么,為什么孩子按你說的那樣做對你這么重要?你背后的價值觀是什么?反應出你的什么信念?
正是看到孩她媽情緒不對,我趕緊把她從溝通中拉出來。
03
以情服人:貼緊孩子的情緒
李中瑩老師認為,溝通中要學會復述和感性回應。這在心理咨詢中叫做「情感反應」。
情感反應是一種很基礎的技巧,就是使用對方的語言,把對方的感情反饋給對方。
這樣做的意義在于,一方面讓對方感覺到你真的有在認真地傾聽,另一方面會讓對方覺得,你是真的理解了她的感受。
生活里,大多數人從未嘗試以這種方式去說話。他們總是從自己出發(fā),不停地說著「我」、「我」、「我」……好像每個人都太關心自己,未曾好好體會過另一個人。
又或者,他們站在理性的高地,不停的說著「道理」,他們好像不是要溝通,更像是要用強大的邏輯來碾壓孩子。
回到開頭的案例,女兒的最后一句話是:「你不在這里,刀子扎在誰身上誰疼?。。 ?/b>
我的回復也很簡單:是的,你在那里,刀子扎在你身上,一定很疼吧
這句話什么也沒說,只是在重復了她的話,用了她的語言,反饋了她的情緒。
女兒馬上回了一個哭的表情,說:是的!是的!
接下來我說:真希望能跟你一起面對,現在媽媽能幫你做點什么?
然后女兒說了一堆辦法,原來她早就想好了辦法。我回了一句:沒問題。
整個事情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