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羅素指出了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一個問題——在擁有善的德性和價值方面,人與人是不平等的,寬宏大度者在德性方面是比普通人有優越性的,可以鄙夷在下者,其所求回報也遠遠超過普通人所看重的利益問題,這種在上者與在下者的不平等關系,是受古希臘奴隸社會的歷史階段制約。在基督信仰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德性的不平等問題,比如耶穌總是那個寬宏大度犧牲自己,為人類受過的存在,普通人無法企及,把他奉為神明,基督教起源于奴隸社會,因此宗教信仰中也就烙印了這種不平等性。羅素提倡的是人人都有具備善德的平等權利,他進一步用亞里士多德對寬宏大度的人的描述,來闡明基于不平等權利的、相對他人具有心理優勢的、看似不求回報、犧牲自己只為他人的善、或者如神所為那般的寬宏大度,才是真正的大虛偽,往往隱藏著這個偽善者自己未曾意識到,而我們也很難辯識的惡。今天通俗講的所謂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與此相比,不算什么了。
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認為自己是善,是恢弘大度的人,其實比他認為虛偽的人更虛偽。
真心善良的人身上肯定有恢弘大度,這大度一半是天性,一半是受道德的熏陶。在這種人的身上,虛偽的程度是輕的,完全不虛偽的人根本不存在,真正良善的人吶,你要努力做個聰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