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他的“好”,但不關心他的“壞”。這是一種境界。
我以前面對一個人的評價會因為某一件或幾件事下定論,給他貼標簽。然后通過這些標簽來衡量判斷對這個人的態度與看法。
這里面經常會遇到兩種現象:
一,第一印象(這個絕大多數人也有)
在社會心理學中這個叫 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 ) ,即“第一印象效應”,是說人們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據此對他人作出判斷。
并且此印象將可能長時間左右你的判斷。
舉個例子,剛上大一時候,班級選班長那個時候班里有個當地廣西的女生,齊耳短發、大大咧咧,看起來就像是能夠獨當一面的那種。
正巧和我一樣 ?也是競爭班長,我對她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不是因為和我競爭班長的關系),盡管后來了解到她確實能力,為人處世方面也都很好;但是我總覺得我和她就不是一類人;這個印象一直到大學畢業也沒多大變化。
二,貼到 “壞” 標簽,便會排斥
上面所提到的“壞”得標簽是 你底層無法接受;盡管之前一直覺得他很好
說到這個,我身邊一朋友,有個例子:她以前大學的室友A結婚,結果室友B準備和她約一起去參加室友A的婚禮;但不知聊天聊到車,后來B就隱喻的說 看不起我那朋友。于是我那朋友就不淡定了。后來就干脆說 以后再不會和室友B來往了。
這里說的事不管經過結果是否真是這樣,但是一旦涉及到你的底層界限,有可能這傷害到了你,也有可能沒有;但是你的舉動往往都是一樣,避而遠之——有可能這是趨同性(畢竟在你看來你們肯定不是一類人,至少價值觀不一樣),也有可能是保護機制的促使(畢竟你不想身邊有這樣一個人,隨時有可能會傷到你)。
遇到以上的兩種情況,可能盡管表面上依然強顏歡笑,但內心卻是排斥的。
我前段時間也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對情緒的控制的方面像是小孩子;第一次接觸我們產生了點小誤會本還想去彌補一下,結果幾次失敗之后我就放棄了,然后我對他的態度就改變了;貼上了一個心理上的小孩。當然這件事并沒有給我帶來什么情緒上的影響,只是當做一個見識(見識到,原來林子大了,真的什么人都有)
然而,就現在來看,或許當初我的認知還是不夠。
正所謂人無 “完人”,雖然這里說意思是人并不是一個整體。你所了解到的可能在某方面,某種情況下的狀態,這并不能代表一整個人。
喜歡他的“好”,但不關心他的“壞”。別人的優點你可以拿來參考,別人的缺點你可以拿來作為提醒。這是一種境界。不能說看到了“他”的壞就給他定性進而再也看不到了“他的”好。
因此,理解 人無 ?“完“ 人,才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