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名山大川沒看過幾處,但心里總覺得所謂山一定要高聳,一定要挺拔;論名山,更要有奇絕之處。遠望徐州的山脈,連綿不絕,數(shù)里不斷,卻一座座又矮又小,既無叢林覆蓋其上,也無巨石林立其間,不免心生茫然——這北國之鑰,南國大門,五省通衢之地竟然看不出一絲門戶城市的氣象。
下午上了云龍山。導(dǎo)游說云龍山“山分九節(jié),蜿蜒起伏,狀如神龍,山頭有云霧繚繞?!币宦肥凹壎?,直抵山巔,無所印證。如織的游人中老人居多,一打聽才知道今天是重陽節(jié),頓刻就想起老父親,也跟著眼前的人流,心意暖融融起來。據(jù)說蘇東坡書寫的《放鶴亭記》碑刻存于此山,找了半天不見蹤跡,頗感遺憾。不過,云龍山雖小,卻也小得精致入微,名山應(yīng)有的巧妙都包含在里面了,一石一柱,一樹一亭,都靈韻十足。立足山頭的絕壁前,大半個徐州收入眼底。清風(fēng)徐繞,凝目聽風(fēng),似聞見醉酒而歌的蘇軾歌吟在側(cè):“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庇窒肫鹚麑懙摹皻w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币嗖荒艹弧T俾?lián)想到楊慎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只能說,我和這云龍山一樣,太小家子氣了。
游龜山漢墓,入了漢墓,卻沒有登龜山。走一圈墓穴,同行的人都說漢墓建造得奇異,無愧“東方金字塔”的美譽,我的心卻高昂不起來,孤獨感勝過那兩千多年前的漢墓。楚襄王和每一代君王內(nèi)心可能都是無比孤獨的,掏空一座龜山也無法掩蓋。快要離開漢墓,我還是遙看了一眼龜山的山頂,那兒分明蔥翠一片,似乎在述說悠悠不盡的兩漢文化。龜山南瀕九里山古戰(zhàn)場,北有卞水流過,形似烏龜,加上襄王漢墓,和龜山由來的傳說,讓整個龜山浸染著靈氣,以后有機會還要入山一覽。
回去的時候,再看徐州綿延的山,山體多是光禿禿的,不見頭,也不見尾,似乎暗示著歲月的必然,也昭示著歷史的偶然。今天,我攀上過云龍山,目視過龜山,更多的徐州的山可能還有機會看到,也可能沒有機會,它們手牽著手,歡迎我,又送別我?!拔疑h蕩去何求,再過龜山歲五周?!碧K東坡這么寫的,人到中年,我又何嘗不這么想。
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