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年輕人,雖然很不甘心,但小財女也不得不承認,對普通人而言,三十歲前基本都賺不了大錢。
一方面,我們太年輕,資本的積累是需要時間的。
另一方面,人生最大的開支,也集中在20-30歲之間,比如結婚、比如買房。
而立未至,焦慮先行。雖然我們明知在30歲之前基本都賺不了大錢,但焦慮的種子還是在心里種下了。
小財女就經常遇到粉絲問我:我已經20多了/快30了,可還是感覺過得渾渾噩噩,別說立業了,連在社會上立足都成問題,我該怎么辦呢?
對此,小財女的回答是:
別著急,大家都一樣,畢業之后,我們的起點在30歲!
在我看來,人生有三個起點:
1. 出生
2. 大學畢業
3. 30歲
出身決定了20歲之前,你所接觸的階層以及成長條件;
大學決定了你在進入社會前的知識累積程度;
而畢業直到30歲這段時間,則決定了你30歲以后,能否賺大錢!
出身我們無法自己決定,而上哪所大學,現在考慮又顯然晚了。所以,最終決定我們人生的,還是取決于30歲前,我們是怎么「投資」自己的!
1.投資自己,更敢于犯錯
30歲之前,我們最該投資的,還是我們自己。在30歲之前,我們不妨活的「自私」一點。這個年齡的你,要將身邊一切的資源,向著自己的個人能力與知識傾斜。
比如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見識更廣闊的世界以及結交更為優秀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要給自己「犯錯」的機會。
不要怕犯錯,如果30歲前,就擔心犯錯而躊躇不前。那30歲后,有了家庭與孩子,那豈不是步步都得三思而后行?
人不犯錯,就不能進步。
所以在30歲之前,不妨多投資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愿意投資自己,你的朋友、同事就更不可能看好你了。既然這樣,別人憑什么要將珍貴的資源投在你身上呢?
2.將收入觀念轉變為資本觀念
很多人將收入,簡單地概括為工資,或者是每年獲得的金錢。這固然是一個了解自己開支的簡單有效的方法。但在能賺大錢的人眼中,收入絕不僅僅是錢。
尤其是30歲之前,這個階段,是我們人生當中升值最快的一段時間。因此,與其盯著簡單的工資乃至金錢的收入,不如將眼光放得長遠一點。最大化地放大自己的升值效果,為30歲后,「賺大錢」的階段打下基礎!
打個比方,對應屆畢業生而言,大公司往往比小公司的待遇低。但學生們依然會對大公司趨之若鶩,原因很簡單——除了工資待遇,大公司帶來的「平臺附加值」,就是相對收入之外的,隱形的資本!
3.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
從畢業到30歲,這之間至少有7年的時間,這么長的世界里,一方面你可能會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行業,以及不同的工作環境。
所謂冷暖自知,用自己的實際體驗,去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并進入對應的行業。這樣,30歲以后,你基本就已經是某一方面的專業人士了。
當然,找到自己的天賦,不是讓你頻繁跳槽。相反,在此點上,最為關鍵的反而是專注。基于興趣,選擇某一行業,基于專注,讓自己對自己的職業以及行業更為精深,最終從量變到質變,跨過30歲這道坎!
4.避免“偽努力”
努力不是加了多久的班,不是認識了多少的人,更不是參加了多少無意義的飯局。要知道,辦健身卡≠健身;買kindle≠看書;看教父≠學做人。
只有腳踏實地,方能高瞻遠矚。別再將眼光放在快餐式學習上,放下身段,學會系統地學習枯燥的知識。努力不是名詞,它是動詞,將想法落到實地,即將要做的現在就做。
◆◆◆
30歲之前,你可以荒唐、固執、勇敢、幼稚、熱血澎湃甚至一意孤行。這一切的瘋狂也許會讓你犯下錯誤。但正如前文所言,它們也是你在30歲以后,最為寶貴的人生經驗。
到了30歲以后,你已經不是為自己而活了。你要為自己的老板、員工,家人以及孩子們而活。到那個時候,我們首要考慮的,就已經不再是自己了。也許你會理財,買買基金,心情好的話偶爾炒炒股。但這時你卻不敢犯錯了,相比自我升值,孩子們的奶粉錢才是你更關心的。
30歲是道坎,但也因為有這道坎,30歲前的你們,才能夠一往無前,無所畏懼地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如果你已走過30歲,了解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也很重要。而立之年的你,不妨更加努力,向著九五之年沖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