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樊登老師講《人生只有一件事》這本書,感覺很受鼓舞,剛聽完趕緊在網上買了此書,想好好讀讀。
《人生只有一件事》是2021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一本教你用小辦法解決大問題的人生哲學書。
作者金惟純,是中國臺灣商業財經雜志《商業周刊》創始人,有近三十年媒體工作經驗,著名時事評論家。
人生所有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從頭開始“學怎么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事業和人生中遇到的難題——學如何聽話,學如何說話,學如何贊美,學如何助人,學如何信任,學如何做小事……人生的一切都是大功課,都必須從頭學起。
只有從自己的起心動念開始調整,才能逐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從而擁有成功的事業、幸福的人生。
本書不僅是作者十多年來“學怎么活”的“學習筆記”,也是寫給所有人的一堂幸福重修課。
書中說: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別的事兒,忙別的事兒,都是庸人自擾。
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想著怎樣活好,怎樣享受生命的過程,老想著別的事,不就是庸人自擾嗎?
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書中的金句,及本人的理解。
把“對”讓給別人,把空間還給別人,不僅對自己有幫助,更有益于彼此的關系,何樂而不為呢?千萬別再說:“早就跟你說過了”,尤其是對孩子和員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跟孩子說這句“早就跟你說過了”,特別是孩子在做錯事的時候,做父母的常會帶著抱怨的口氣說這句話,弄得孩子好像很不聽話也不上心似的。
是的,這句“早就跟你說過了”,也是我平時最愛說的口頭禪,它被我經常的說給我的孩子聽。不厭其煩,一遍一遍,使用率確實挺高!卻從沒有考慮過對孩子的殺傷力,它除了對孩子造成傷害,沒有任何的用途。
書中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為自己建立“叫停”機制,也叫做“踩剎車”。每當和別人相處出現狀況,尤其是雙方都帶情緒時,千萬不能“踩油門”,一定要“踩剎車”,讓自己有機會把自己“調整好”,再重返現場。
前幾天,朋友曉茹對我說:自己這段時間脾氣暴躁,經常的打罵二寶,其實自己也不想這樣,只是老控制不住。
生意陷入困境,資金周轉不靈,曉茹心情不好,當然愛發脾氣了。
我勸她在想要發火時,先深呼吸三下,暫時停頓一會。或者是提前跟二寶溝通好,每當自己想發火時,讓他提醒自己要做個情緒穩定的媽媽,也就是協助她及時叫停,踩住油門,過了這一會緩和下來就好了。
很多人在發生爭執時,都希望對方認錯,但往往不能如愿。如果能變換思維方式,自己先認錯,結果就會大不同。
為什么這么神奇呢?作者金先生說出了背后的三個重要原因。
一、正如不認錯,會惡性循環一樣,認錯也會傳染。只要有人開始,就必有人跟進,尤其居上位者帶頭,效果不可思議。
二、人有錯不認,背后必有執念,認錯能讓執念消融,最后解決的問題就不止一樁,而是把那執念所滋生的問題一并化解了。
三、很多事情之所以演化成疑難雜癥,都是因為背后的因果復雜,糾纏成一團,剪不斷,理還亂。這種時候所有的解決方案都難以避免造成進一步的對立,只有認錯才能突破。
認錯雖然有奇效,但不能被當做管理工具使用,因為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認錯,做主管的都希望員工認錯,但若居上位者,自己不能真心認錯,就會淪為權力行使的游戲,居下位者而不得不認錯,內心就會有委屈感,他們一定會想,有朝一日自己足夠強大,就再也不必認錯了,結果當然是誤會一場。
民間教育家王鳳儀先生常說,找好處,開了天堂門,認不是閉上地獄門。所以,認錯應無所謂而為,千萬不能有條件。
所以,認錯要誠心誠意,決不能附加任何的條件。壞就壞在認錯時附加一堆條件,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那種活顛倒的樣子,就是拿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太當真,面對自己的事卻不認真。
在關系中,無論男女老幼,尊卑貴賤,其實只有兩個念頭。其一,叫作“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作“我想不想和你一樣”。
因為腦只會“反射”,心卻會“共振”,常用心于人,你會在周遭創造出高振動的“心頻”,回頭也會帶動自己。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自娛自樂。討別人歡心只是小聰明,每天都能討到自己的歡喜才算大智慧。
書的最后面,講了很多關于企業管理的案例,強調一定要真,要簡單。人總是愛追求復雜的事,專家總愛說人聽不懂行不通的道理,但能使企業生生不息的大道,其實是最簡單的企業經營之道,歡喜而已,經營者最重要的修煉就是讓自己成為令人歡喜之人。
人的內外是相通的,簡單的人會把環境弄簡單,復雜的人會把環境弄復雜。
作者還在書中幾次提到母親,提到母親對他的教誨,讓他才能有今天如此豐富多彩的人生。可見母親的性格及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大!
無論是自己生活,還是企業經營,記住:除了活好,人生沒有別的事兒!愿我們每個人都活好,好好活!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