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經(jīng)常有一種現(xiàn)象,有些人為了某種目的,有意散布一些不實的消息或者發(fā)表一些明顯帶有偏見的言論,但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形成了“破窗效應”,導致消息泛濫開或者偏見合理合情化,對個人或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問:5月4日青年節(jié),我們聊到了青年人應具備“思辨、寬容、自律”的品質。自那以后,我們就聚焦在“思辨”這方面,聊了聊歷史上一些偉大思想家的“思辨法”和一些著名的“思辨”命題;聊了聊形式邏輯上的思維形式和思維規(guī)律,以及論證和反駁的方法;聊了一些思維誤區(qū),以及應對這些思維誤區(qū)的一些方法;聊了一些與人的認知有關的心理現(xiàn)象或心理效應。
現(xiàn)在我們正在聊一些與人的行為選擇有關的心理效應或心理現(xiàn)象,主要聚焦在“自律”方面。我們聊了聊“延遲滿足”效應,談到了對當代年輕人不同的生活選擇的態(tài)度:要點贊那些為達到目標而“延遲滿足”的,要理解那些選擇追求當下“小確幸”生活的,要同情那些選擇“躺平”游戲人生或者“擺爛”混日子的;聊了聊在許多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將孩子管起來,還是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放開來?聊了“角色效應”,世界是一個舞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過是這個舞臺上演員而巳;聊了聊“社會惰化效應”,其心理原因是"搭便車、吃大鍋飯、坐享其成",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喝”;聊了“木桶法則”,我們應該學習他人的長處來補己之短處;聊了“貝爾效應”,強調了人們的預期和信心對人的行為活動的重要性;聊了“泡菜效應”,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影響重大,因此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家長擇校”;聊了“海潮效應”,一個開放、寬容、活力、看到希望、滿懷信心的時代,會召喚人才,人才浪潮就會應運而生。
今天我們聊聊“破窗效應”: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指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在日常的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經(jīng)常有一種現(xiàn)象,有些人為了某種目的,有意散布一些不實的消息或者發(fā)表一些明顯帶有偏見的言論,但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形成了“破窗效應”,導致消息泛濫開或者偏見合理合情化,對個人或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對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破窗效應”是一個有深刻意義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它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fā),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社會運行規(guī)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即一旦出現(xiàn)一個問題或錯誤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可能會導致更多問題的出現(xiàn),甚至引發(fā)連鎖反應,造成不良后果。
這個現(xiàn)象對于個人和社會都有重要的啟示。
首先,對于個人來說,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言論可能對他人產(chǎn)生影響,特別是在信息傳播的時代,謹慎選擇和傳播信息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無意傳播錯誤信息或帶有偏見的觀點,可能會引發(fā)更多的誤解和爭議,進而加劇社會矛盾。
其次,對于社會來說,及時糾正錯誤信息和偏見觀點是至關重要的。在信息泛濫的社會,有意無意的謠言、誤導性信息會在網(wǎng)絡上快速傳播,形成虛假的現(xiàn)實。政府、媒體、學校以及公眾自身都應承擔起糾正錯誤信息的責任,以保持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同時,破窗效應也提醒我們,對于社會問題的處理,不能簡單地忽略小問題,而是應該及時解決。如果我們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任其存在,可能會導致問題的擴大和惡化。因此,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修復“破窗”,防止問題的蔓延,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和諧的重要舉措。
總體而言,破窗效應提醒我們保持謹慎、公正和積極的態(tài)度,避免傳播錯誤信息和偏見觀點。同時,對于社會問題,我們要及時處理,采取積極措施,以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和發(fā)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穩(wěn)定、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
問:“破窗效應”的危害在于“暗示性縱容”,一塊被打破的玻璃沒有及時修復,形成了一扇“窗口”,盡管是“破窗”,也給人一種打破玻璃是合理的心理感覺。
答:正是的,“破窗效應”的危害在于“暗示性縱容”。一旦一個問題或錯誤沒有得到及時修復,它可能會被他人誤解為被默許或認可的行為,進而形成一種不好的社會心理心態(tài),讓人認為類似的行為是合理和可以接受的。
這種心理感覺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惡性循環(huán):如果人們覺得某種錯誤或問題是可以被接受的,進而也采取類似的行為,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社會混亂:如果錯誤信息或偏見觀點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可能會導致社會上出現(xiàn)各種謠言和誤導性信息,引發(fā)社會的混亂和動蕩。這不僅會造成社會不安定,還會影響到公眾的信心和穩(wěn)定發(fā)展。
偏見加深:一旦一些偏見觀點得到“暗示性縱容”,可能會讓人認為這樣的觀點是合理的,從而加深了人們對不同群體的偏見和歧視。這對于社會的團結和和諧非常不利。
因此,對于“破窗效應”,我們應該高度警惕,及時糾正錯誤信息和偏見觀點,不給予任何形式的縱容和認可。政府、媒體、學校和公眾都應該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正確的信息傳播和價值引導體系,保持社會的公平、公正和秩序,以及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和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讓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共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問:對于針對個人的不實消息的傳播,要有法律的途徑可以去解決;對于偏見言論的散播,社會要有空間和氛圍進行辯論。
答:完全正確!針對個人的不實消息或虛假言論,法律的途徑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可以起到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打擊虛假信息傳播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當個人受到誹謗、侵權或者遭受虛假信息的侵害時,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尋求公正和合理的解決辦法。
同時,對于偏見言論的散播,社會確實應該有空間和氛圍進行辯論。社會需要建立一個開放而尊重多樣觀點的氛圍,讓不同聲音得到充分表達,同時也要通過公共教育和媒體引導,提高公眾對于信息的辨識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以便正確理解和評估不同觀點。
社會也需要建立一些準則和規(guī)范,以防止偏見觀點過度傳播和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和和諧。這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共同維護社會的價值觀和公共秩序。
總體而言,法律的保護和社會的開放辯論都是確保社會健康發(fā)展和個人權益得到保障的重要手段。通過這些途徑,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加公正、開放和包容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和共同繁榮。
問:是的,我們不能讓“破窗”在風中“顯擺”!
答:確實如此!不能讓“破窗”在風中“顯擺”,否則將導致更多的破壞和不良行為蔓延。及時修復“破窗”,不僅可以防止破壞進一步擴大,也可以向社會傳遞維護公共秩序和文明行為的重要信號。
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責任,共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文明環(huán)境。對于不實消息或偏見言論的傳播,我們應該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辨正和批判,同時鼓勵正面、理性、真實的聲音得到更多的傳播。倡導思辨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增強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形成理性、開放、寬容的社會氛圍。
此外,媒體和社交平臺也有重要的責任,應該嚴格把關信息發(fā)布的準確性和合法性,避免傳播不實消息和偏見觀點,營造積極、健康的信息環(huán)境。
只有我們共同努力,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和價值觀,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讓真正的“窗口”充滿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