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蜜是一份體驗,來自于身心覺受中。
?提案討論:
有人說:真正的親密,意味著在關系中可以做自己而不必虛假,并且容許別人也是如此。
#做自己,是指對自己切身的事物可以充份表達意見,在情感關系中有清楚的立場、界限和限度。
#容許別人,是指當對方跟自己意見想法或感覺不同時,不去說服、糾正或改變對方,仍能維持彼此和諧的關系。
難度?????>:無法做自己。
因為在表達立場前就已經被/善解人意/替別人著想/以大局為重/的這些說詞,淹蓋了所有的意見。自己究竟在想什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意什么?不知道。那與人的界限是什么?不知道。只知道沒有做自己。
難度?????>:無法容許別人。
表面上我們可以做到忍耐,總是說著:「沒關系。」忍耐著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心里頭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忍耐地一次兩次三次....,但內心是直到有一天忍無可忍了,就一起爆發。無論是對家人、對伴侶、對孩子..,我們學會最多的相處方法叫做忍耐。
難度?????>:沒有經驗過親蜜,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體驗。
人的第一段關系是來自父母親,所有學習的模范都來自他們,承襲父母親對待生命的價值觀、態度、情感方式。身教大過于言教,在我們是孩子的時候,就把這些身教灌進去細胞里。體驗式的學習快過于任何文字的、語言的學習方法。灌進去細胞當中,我們活著父親、母親的樣貌,無論是喜歡的、或討厭的。想知道自己懂不懂親蜜,看看自己的父母最知道!
?
親蜜是一份體驗,來自于身心覺受中。那份沒有分離感,與外在一切合而為一的體驗、是一體、是相互滋養、共生的狀態。就像在媽媽肚子中,我們被媽媽孕育,被滋養,全然地接受。我們與母親是一體的,完全連動的。充滿連結感的。親蜜是感官的,沒有辦法用方法條例來營造。
親蜜是一的體驗,沒有分離。就是全然的一起。在找尋伴侶的過程中,我們都定義伴侶為「另一半」,我們渴望能夠完整,渴望能夠是「一」。但有了伴侶過了關系蜜月期后,開始去看見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于是我們感到失望,有些人正向積極的尋求改變,有些人覺得要逆來順受。但這些都還是在外在求一份「一體感」,總是感到自己有失落的另一半。
別再繼續向外找另一半了!
#心靈的另一半,#是你自己!你自己失落的那一半渴望被完整。所以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占卜、星座、算命,都想要去聽聽看、測測看,透由這種方式去找到未知的自己,那個當下感到好開心,好滿足!原來自己是這樣啊!
#找個人生伴侶吧!人生漫長我們可以找一位人生伴侶與我們攜手渡過,也陪著你的伴侶去找回失落的自己,一起踏上「親蜜」的旅程。